
復興失敗三十載,美國造船業仍對中國耿耿于懷
2024-04-18 13:06:56
來源:勞氏日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三十年前,美國造船業要求針對日本和韓國的國家補貼進行報復,但未能避免自身衰落。如今,懲罰中國也無法扭轉這一趨勢
船舶追蹤數據顯示,在最近幾個月中,約有10%在中國建造的商船曾停靠美國港口,如果華盛頓進行報復,可能會對這些船舶造成影響。然而,懲罰中國并不足以復興美國的造船廠
1993年,美國造船業協會主席John Stacker撰寫了一篇名為《美國造船業的未來》的具有預見性的文章,警告稱如果美國政府不懲罰日本、韓國和歐洲國家的不公平補貼,美國造船業及其供應商將面臨危險局面。
文中所說的未來,已經成為現實。
Stacker在他的 “復興方案”中,提議在外國競爭對手停止補貼援助之前,建立一個“競爭基金”,支持美國國內的造船廠(當時主要依賴海軍訂單),之后將業務多樣化,發展到商船領域,但華盛頓未予理會。
他在《Maritime Reporter》雜志上寫道:“(美國)造船業需要多樣化以減少對政府的依賴,而政府也需要造船業,因為它具有經濟屬性和國防用途。”
如今,美國造船業幾乎不存在了。美國本土甚至沒有維護和修理海軍艦艇的能力。
這點燃了復興美國造船業的呼聲,業內專家認為,盡管此舉恰逢其時,卻是異想天開。
從美國海軍部長Carlos Del Toro到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nited Steelworkers,USW),許多人都表達了復興美國造船業的愿望。這一次的競爭對手是中國,原因顯而易見。
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的造船業已從默默無聞崛起至行業巔峰。Clarksons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按總噸位計,中國造船業占全球新船訂單的一半以上,韓國約占30%,日本略高于10%。而美國的份額不到0.01%。
美國提出的報復理由,仍然是不公平的補貼政策。
最近,由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等五個工會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提交了一份請愿書,要求對中國造船業發起“301調查”。如果請愿通過,USTR將調查中國是否構成不公平貿易行為。如果調查得出肯定結論,美國政府可以通過關稅、配額或其他貿易限制措施進行反擊。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主席David McCall表示:“如果我們不迅速采取行動,很快,我們將不僅依賴中國運來我們港口的產品,還將依賴中國船舶本身。”
盡管補貼政策不是中國發明的,美國造船業的衰落更是早于中國同行的崛起,但考慮到政治因素,美國仍極有可能開展對中國的調查。
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不斷升級的競爭中,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對中國制造業采取行動(從電動車到港口起重機等),無論在經濟上是否可行,這種提議在美國國內都得到廣泛支持。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能進一步放大這種情緒。
壓制中國
問題是,僅僅壓制中國是否足以重建美國的造船業?或者更確切地說,需要進行多大程度的壓制?
很少有中國建造的商船可以被歸類為適用關稅的、美國進口的商品,而征收進口關稅是最直接的懲罰措施。一旦船只交付,它們就成為船東的資產,但很多船東并非中國實體。
報復可以有各種可能措施,不僅僅限于關稅,但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高級經濟事務官員Taisuke Ito的說法,其中一些措施可能需要立法者和監管機構的支持,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為首的五個工會組織提出,要對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建造的船舶征收特別港口費用。
《勞氏日報》追蹤了10,637艘中國建造的貨船,數據顯示,今年1月1日至3月18日期間,僅有9%(不到1,000艘)曾停靠美國港口。
如果以載重噸(dwt)作為衡量指標,這一比例略有提升,但仍低于10%。按載重噸計算,在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造船只中,氣體運輸船占31.4%,集裝箱船占16.3%,油輪占11.1%,散貨船占7.3%。
對于中國來說,這樣的比例不可忽視。
根據《財新》的報道,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提交請愿后,中國商務部與國內主要造船廠進行了會談,并正在組建專門工作組和法律團隊評估潛在影響和對策。
一位來自某大型國有造船企業的高管向《勞氏日報》證實了這點。
他表示:“美國造船業幾乎已經沒有了,我想不到他們怎么再復興。” 但他承認對中國制造的船舶征收港口費用可能會給他的公司和其他國內造船廠增加壓力。
潛在的副作用
然而,在實施這些措施之前,美國政府必須首先考慮潛在的副作用。
將現有船舶納入其中并沒有多少經濟意義,因為船東或運營商會試圖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而不是造船廠。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運輸經濟學家Vincent Valentine的說法,一些公司可能會選擇改變貿易航線,將一部分原本停靠美國港口的航次轉向加拿大或其他地方,盡管拉長供應鏈會產生的額外成本,但這也將由客戶承擔。
這可能會遭到美國買家,以及港口的抵制。
對新建船舶征收港口費用將直接打擊中國造船廠,削弱它們依靠成本優勢而獲得的市場地位,因為船東和租家會在價格談判中考慮潛在的支出。
但是這也會大大減少可征收船舶的基數,從而令可募集的資金數量受到影響。
歸根結底,對于振興美國造船業來說,所能收取的港口費用可能只是杯水車薪,要么過低以至于無意義,要么過高導致扭曲貿易。
Valentine表示,如果美國恢復1981年前的造船補貼,即政府補貼船舶建造成本的一半,那么意味著每艘價值1億美元的船舶,政府要支付5000萬美元。他問道:“需要多少次港口停靠才能獲得這5000萬美元?”
即使有這樣巨額的補貼,也無法彌補美國造船廠的成本劣勢。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去年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美國建造的遠洋商船的價格至少比海外建造的船舶高出300%。
經濟原理和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表明,將制造能力,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能力,從西方轉移到成本更低廉的東方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
Valentine說:“這就好像英國現在決定要進入紡織行業,它必須去印度。”
如果美國對中國造船業發起挑戰,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廠很可能受益。
這兩個國家不太可能像Del Toro等人所希望的那樣,去投資大洋彼岸的美國造船業,他們不會把急需的資金和技術帶到一個勞動力短缺、而訂單也無法保證的地方。
對韓國和日本造船廠來說,更明智的做法是在國內擴大船塢和支持設施,為中國競爭對手可能會被削弱而做好準備。
摩根大通分析師SM Kim表示,如果美國的行動確實使中國的一些產能無法維持,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廠可能會搶占中國失去的市場份額,盡管不會立即實現。
日韓船廠將需要提供更高的工資來吸引更多的國內工人,而目前他們已經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
對航運業的影響是,促進了船舶價格保持高位,船東可能需要更加努力地獲得足夠回報,來證明投資的合理性。
三十年已過,美國造船業需要找尋一條新的復興道路。

為你推薦
韓國“綠色船舶燃料供應鏈建設計劃”啟示

2023年7月,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第80屆會議(MEPC 80)通過了《國際海事組織2023年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提出到2050年前后實現國際航運業凈零排放“雄心勃勃”的戰略目標...
2024-04-13 15:02:57
韓國船廠第一季度LPG和LNG運輸船訂單激增

雖然2024年全球新船訂單量相較于2023年有所下降,但液化天然氣(LNG)和液化石油氣(LPG)運輸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的訂單量卻在上升,這讓韓國造船廠喜笑顏開。...
2024-04-12 19:24:22
新增15000人!漲薪8%!五大船廠“用工荒”緩解

一年新增1 5萬人、轉包工人薪資漲幅提升!在韓國政府與造船企業合作努力下,韓國造船業的勞動力市場迎來積極變化,有效緩解了船廠“用工荒”。...
2024-04-12 10:18:00
破解"用工荒”難題,韓國三大船企加快機器人應用

隨著近年來高附加值和環保船舶訂單的不斷增加,韓國造船業在迎來高景氣周期的同時,卻因熟練勞動力嚴重短缺而備受困擾。為此,韓國三大造船企業正在加快引進協作機器人(Cobot)等自動化、機械化...
2024-04-05 15:15:00
克拉克森研究:美國重振造船業誰來買單?

2024年3月12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國際鍋爐制造商兄弟會、美國勞聯—產聯海事貿易部門等五家美國工會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遞交一份針對中國造船業及相關行業(如鋼鐵)的請愿書,將美國造船業的下滑歸因于中國造船業的崛起。...
2024-04-03 16:54:59
一批訂單在路上?韓國政府推進老舊沿海船舶更新換代

4月2日, 由韓國海洋水產部主導,韓國沿海運輸界和中小造船界、相關各級政府和政策金融機構等參與的“中小船舶聯合訂造團”簽約儀式在國立水產品質量管理院舉行。
...
2024-04-03 12:13:48
再砸500億!韓國造船“三巨頭”欲抱團抗中?

前兩月接單69艘650億元、接單量逆市大漲80%——韓國造船業今年迎來“10年最強開局”,不到三個月時間里訂單量已經超過了2016年全年。面對日益崛起的中國造船業,韓國政府與造船“三巨頭”將在未來5年再砸500億確保“超級差距”。...
2024-03-31 08:51:00
韓國智能船廠戰略

隨著國際海運市場的逐步回暖,國際船市呈現復蘇態勢,船型熱點轉換、訂單來源調整、競爭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傳統的船舶制造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加速融合,為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供了歷...
2024-03-30 17: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