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1年11月的輿論風波,如今已漸漸歸于平靜。在紛擾遠去之際,記者有幸對大新華物流進行了一次實地走訪,由此了解到一個與外界傳言中不大一樣的大新華物流。
立場左右現實
世界上最容易卻也最難取得的,是信任。相信就是,不相信就不是。在前提或立場確定之后,現實是什么便不再那么重要,甚至會被立場左右,或扭曲。
雖經歷了風波,但事實上,大新華物流所做的一切都是物流世界中最普通的,無論是快遞倉儲、航空貨運、海運、碼頭業務,還是虛擬物流以及第三方支付,都是大家做過或正在做的事情。大新華物流只做了一件不同的事情,那就是將以上板塊集于一身,融合發展。從理論上講,這或將是一種蘊藉著巨大能量的新的商業模式,一旦成功,將有可能改變物流產業格局,但這正給了所有懷疑論者擔心的理由——誰成功過?
在沒有見到真金白銀之前,商業世界對于成敗的判斷就如晝夜般分明。
過去數年,大新華物流以并購名世,但對他人而言,其自身業務運營狀況始終還是一個謎團。不過,這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很少有人關心大新華物流到底在做什么,以及是否能做成,外界的注意力大多都停留在收購之上。從2008年啟動收購開始,大新華物流已經先后將天津海運、煙臺海運、金海灣船業(收購后更名為金海重工)、挪威OHT收至旗下,許多人在驚訝之余,都表示出極大的關注。
原本這一切并不是問題,因為有太多的企業都是如此。在現代商業社會,新穎的業務組合和大舉并購并不一定會招致非議。多年來,大新華物流也未遭受過動搖根本的質疑。直到去年的11月份,租船糾紛一事如同雪球,將大新華物流的負面效應越滾越大,一發不可收拾。大新華物流“看不明白”的形象也在瞬間被定格、放大。
即便如此,大新華物流仍不愿做太多解釋。業內人士表示,與一般的物流企業有很大區別,大新華物流志在打造全方位物流旗艦,之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做解釋,一方面,在發展的初始階段,業務板塊尚在整合當中,不想得到過多關注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這種不糾纏于小問題的“低調”,更顯示出大新華物流的雄心。
不管外界如何看不明白,如今,我們還是應當承認,通過并購,大新華物流幾乎已經補全了綜合物流范疇的所有業務類型。單以全面性而言,大新華物流綜合物流體系可以說已基本成型,具備了全面發展的業務架構這一基礎。現在的考驗是,各個板塊是否能闖過起步階段,打好根基。而未來一段時間,各項業務之間能否順利融合與發展,并穩定盈利,生成造血機能,將最終決定大新華物流是不是真的能達到“世界級”的高度。
新人“舊”事
海陸空并舉的大物流戰略尚無成功先例,對于物流新銳企業而言,更屬不易。
對于大新華物流,許多人曾冠以“小中海”之稱。數年來,許多人更愿意把大新華物流想象成是一家船公司,也期待著大新華物流能成為中國另一家大模大樣的航運企業,這使得大家習慣于以船隊及運力規模去丈量大新華物流的發展。
對于大新華物流來說,投資海運的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布局海運讓大新華物流實現了空運和海運的優勢互補。但實際上,據大新華方面表述,航運業務并不是大新華物流的全部業務,航運的比例只占大新華物流業務的20%,只是現代綜合物流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打造全新的物流平臺服務的。
正因為此,在航運板塊遇到大環境的低迷時,大新華物流并無懼色。當然,大新華物流仍然做出了調整:合理控制運力規模,及時收縮航運業務。據大新華物流方面人士介紹,公司目前航運板塊重點在亞洲區域航線和內貿航線,不過,這些都只是策略方面的調整,是應對危機的正常變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大新華物流常常給人以海運的聯想與期待,但事實上,海運從來就不是大新華物流發力的目標,大新華物流對于如何打造自己的物流體系有著清晰的思路——不追求運力規模,強化資源利用效率,注重對社會資源(運力)的間接運用。
2011年3月2號,大新華物流與中國鐵路物資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業務合作框架結構。圖為大新華物流董事長賈鴻祥(右),中國鐵物執行董事兼總裁李文科(左)
近年來的一系列動作也證明,大新華物流關注的的確不是一味的擴張,而是社會資源的整合。大新華物流一方面與上海、浙江、山東、舟山、唐山等省市政府開展戰略合作,快速完善產業布局;另一方面,與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普洛斯等國內外物流行業巨頭簽署全面業務合作框架協議,市場和資源的掌控能力均得到增強。而且,為綜合物流發展提供依托的各個板塊都是依據整體需要來布局或整合,無論是空運或者海運,以及其他版塊,都不是大新華物流的全部。
下一盤大棋
要做就要做不一樣的。
如果把物流比喻成一盤棋,大新華物流要下的顯然是一盤大棋。
自成立之日起,大新華物流就走向了與中遠、中海等傳統航運企業不同的道路——現代綜合物流。2009年3月,大新華物流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隨后的發展令人瞠目。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大新華物流的總資產從50億元飆升至630億元,如今的業務已涵蓋快遞倉儲、航空貨運、虛擬物流、第三方支付、碼頭建設與管理等多項內容,大新華物流海陸空綜合物流鏈已基本構建完成。
綜合物流體系整體布局的持續推進,給了大新華物流十足的底氣。在大新華物流管理層看來,只要下好綜合物流這盤棋,包括航運在內的所有版塊自然會風生水起,小風小浪并不值得擔心。
據了解,在綜合物流這盤大棋局中,大新華物流眼中的大場不是空運、海運,更不是快遞倉儲或者碼頭業務,而是電子商務(基于大型物流交易平臺構建的網絡物流)。交易平臺及基于此構建的電子商務平臺特別為大新華物流所重視,數個物流交易平臺僅僅推出不足兩年,便已達到年交易額200億元的規模,前景十分誘人。
不過,與交易量相比,大新華物流更看重基于大宗物流交易延伸出的后續效應。借助交易平臺與電子商務的融合,推進虛擬物流與實體物流聯動發展,實現從傳統物流服務提供商向“現代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轉型,這才是終極目標。
未來無限可能
大新華物流的未來,不確定,卻充滿了可能。
經過最近兩年的發力,大新華物流已拿下上海昂然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廣州鋼鐵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交易平臺公司,涉及鋼材、有色金屬、農產品、食品等在內的多個領域。而意在以五家交易中心為基礎構建實體交易平臺的上海大新華易物流網絡有限公司已于2011年7月成立。
按照規劃,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將立足大宗商品的生產商、批發商以及全國10多億人口的零售終端,構建大新華物聯網有限公司(B2C)、大新華融通信息技術公司、大新華連鎖經營(貿易)公司三大運營實體,并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其目標就是打通上下游資源的對接渠道,實現有效整合。
據大新華物流高層透露,2011年,公司虛擬物流(此處指物流交易平臺上)的年交易額估計將達到200多億元,2012年這個數字更有望翻番。他認為,虛擬物流體系的構建必將帶動實體物流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最終將推動“海陸空+電子商務+物流金融+第三方支付”這一體系的良性循環。在這個體系中,海陸空的物流業務布局是基礎,而網絡、協作、社會資源的整合是關鍵。
并且,大新華易物流在2011年5月份已經取得中國人民銀行發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是首批獲準的27家第三方支付企業之一,可以從事全國業務的支付。業內人士指出,有沒有從事第三方支付的資格,交易渠道及方式是否受制于人,將對獨立電子商務平臺的構建產生重大影響,并持續作用于交易行為。
大新華物流顯然清楚,要打造虛實結合的現代綜合物流平臺,實現通過虛擬物流體系推動實體物流發展這一設想,就必須要爭取確保交易流程的安全可靠,夯實電子商務平臺的基礎,因此,支付牌照戰略意義重大。更何況,第三方支付業務本身也具有巨大的價值空間,這一點從支付寶等業內領先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便可看出端倪。
自此,大新華物流已經可以在電子商務平臺自如地植入自身的支付功能,實現安全可靠的資金劃付交易及管理。而憑借大新華物流在貨運、倉儲等方面的網絡條件,通過調動關聯公司的儲運配送功能,結合物流金融等業務,有朝一日實現信息流、物流、現金流協調統一的現代綜合物流商業模式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夢想,確是有了落地的可能。
虛實結合的大物流理念究竟會綻放出怎樣的光彩,又將引領大新華物流走向何方?
未來,不確定,卻充滿了可能。
在走訪大新華物流總部的兩天時間里,上至董事長,下至普通員工,留給記者的印象都相當平靜,如果這是一個信號,想來應當是不錯的信號。
一個成立不到四年的企業,頻頻并購,“超音速”發展,打造海陸空一體化綜合物流體系的創舉,在令人矚目之時難免會引來懷疑。我們無法預測,多年后大新華物流是否經受得住市場的考驗,依然屹立,走向卓越。不過,它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創新性樣本,其狂飆突進背后力求開拓的決心與雄心,仍令人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