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行業協會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亦稱,盡管不能單純從“次貸”影響來分析,但此輪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使得中國船市無法獨善其身。
記者從多渠道獲悉,進入9、10月份以來,受國外船東、船舶租賃公司的謹慎觀望態度影響,華南地區主要造修船企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船東“撤單”的情況。
記者觀察到,從目前“撤單”情況來看,大部分集中在散貨船制造。據造修船企業介紹,船東撤單原因主要是目前國際貿易量放緩帶來的國際航運對散貨船的需求減少。據不完全統計,僅上半年,外國船東在中國取消的造修船訂單量達20多艘。
行業新標“迫使”中小船廠謹慎接單
今年7月1日出臺的國際造船新行業標準,也使船舶行業的大量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出現謹慎接單的“尷尬”局面。
國際海事組織(英文縮寫IMO)今年年初推出船舶涂層保護新標準(PSPC),規定所有500噸以上的國際航行的船舶,其2008年7月1日及以后簽訂的建造合同,所有類型的新船都要滿足新標準要求。
然而,這一新標準要求相對于中國大部分造船企業而言“標準過高”。專家認為,即將實施的該標準,無論在對涂料的技術要求上還是在標準范圍上,均比我國現有標準有較大提高,很大程度上給中國造船企業提高了相當的技術門檻。
目前我國大量中小船企業的技術尚需要提高,新行業標準的實施,使得大部分尤其中小船企為此不敢輕易接單,造成訂單量減少。
多種因素造成訂單量下降
金融海嘯固然是造成訂單減少的重要原因,但不能完全歸結于此。專家分析認為,船東在經濟不明朗的形勢下采取謹慎態度,以及金融機構加強風險評估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專家分析,由于中國船舶產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而此次金融海嘯又源起歐美,許多行業受到影響,中國造修船業受到影響成為必然。
此外,船舶行業屬于資金密集性行業,一艘船的造價動輒一兩億元,即使歐洲的船東或者船舶租賃公司要投資造船,也必須向金融機構貸款解決資金問題,然而次貸危機后,受經濟局勢影響的歐洲銀行對船東貸款資格風險評估更為謹慎而嚴格,使得船東貸款無門或者貸款更難,從而減少了對船舶產品的購買投資。
另外,由于未來的經濟局勢不清晰,很多船東于是選擇觀望態度,投資謹慎也“助推”了訂單量的減少。
船市進入“迷惑期”
華南甚至中國船市在持續5年興旺之后,在這個時期出現訂單量開始減少的現象,不少外界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受歐美經濟局勢的影響。
但船舶業人士對此并不完全認同,船市在持續5年興旺之后訂單量減少,符合“波峰—波谷”交替出現的產業經濟規律。“在平時,船東‘撤單’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但在如今國際經濟局勢下,船東‘撤單’顯得過于敏感。”
不過,業內人士坦言,必須承認的是,今年船舶企業總體上出現第三季度訂單比上半年減少,尤其比今年第二季度減少,這其中很大因素是受到歐美經濟局勢的影響。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一驟然轉變的行業形勢,使得不少船舶企業開始對今年下半年的船市樂觀持謹慎態度。面對接單量的減少或撤單現象,不僅船東顯得無法判斷市場,不少造修船企業也開始感到迷惑。
主出口市場集中在歐洲的船舶行業受此次歐美經濟影響,會否進入寒冬或滑入低谷?船舶業專家對此并不認同,盡管“撤單”現象有出現,但尚不能代表行業整體情況。不少企業比如廣船國際今年初步預計能夠完成年初16艘船的訂單量,進入寒冬的結論仍為時過早。但專家坦言,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的行業現象和經濟局勢使得不少企業確實感到“迷惑”。
專家建議多渠道應對金融海嘯
“船東在歐洲融資不暢,極有可能向亞洲尋求新的融資渠道。”船舶業人士透露,目前有趨勢表明,歐洲船東的融資方式將向亞洲銀行轉移,亞洲銀行有興趣進入船舶市場。
專家分析,如果亞洲銀行進入船市,對整個中國船市的下降趨勢將有所緩解。另外專家建議,船廠可以通過開拓國內市場度過困難期。同時,采用人民幣或多種貨幣結算降低匯率風險。此外,苦練內功,改進工藝,降低能耗,降低造船成本等,以多渠道應對金融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