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我國海洋生產總值7.9萬億元同比增長5.6%
2025-11-05 08:51:24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11月3日,自然資源部發布我國前三季度海洋經濟相關數據,經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產總值7.9萬億元,同比增長5.6%。
其中,海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作為重要支柱,以全球領跑的市場份額、多點突破的技術創新,為我國海洋經濟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船舶工業:
核心指標全球領先,綠色智能成新名片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在對2025年前三季度海洋經濟運行情況的解讀中介紹,海洋船舶工業發展總體平穩,前三季度海船完工量、海船手持訂單量分別同比增長6.7%和25.7%。新接訂單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訂單量以修正總噸計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63.5%、47.3%和58.6%,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前三季度船舶出口額同比增長22.4%。
全球首艘氨燃料動力1400箱集裝箱船

GREEN SEALION 1400“Yara Eyde”號效果圖/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綠色船舶產品技術創新與供應能力持續提升,新接綠色船舶訂單國際市場份額達到70.6%,全球首艘氨燃料動力1400TEU集裝箱船、全國首艘200TEU純電智能遠控集裝箱船相繼開工,我國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統(OCCS)在8.2萬噸散貨船上完成試航,助力航運業減排降碳。
數智轉型正在推動船舶工業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發布“智海·圖靈”海上人工智能高效賦能基座平臺、水星智算處理器凌久NP101、海鯤大模型、藍豚智能產品安全性測試驗證平臺、造船領域科技創新管理高質量數據集、數字化營運支持系統等多項AI創新成果,進一步夯實了船海產業構建數智生態的基礎。
海工裝備:
多領域獲新突破,智能制造有序推進
英國克拉克森研究公司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海工裝備新承接訂單金額、交付訂單金額、手持訂單金額分別占國際市場份額的60.0%、50.8%和61.9%,繼續位居世界第一。

全球首艘8萬噸級通海養殖工船“森海先鋒”號/資料圖
多領域海工裝備產品取得新突破,國產24套2000米級國際超深水海洋裝備完成交付,我國首個深水油氣水下機器人七功能機械手投入應用,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三峽領航號”基礎平臺、全球首艘8萬噸級通海養殖工船“森海先鋒”號相繼交付。
智能制造技術正在海工裝備產業中加速推廣,國內首批自主研發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機器人設備系統集成完工,填補了我國海洋工程智能化焊接裝備空白。我國首條海洋油氣裝備智能化涂裝產線投入應用,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藍色產業:
海上風電挺進深遠海,海洋養殖深化新模式
前三季度,我國海洋清潔能源供給水平不斷提高,海上風電發電量、新增并網容量同比分別增長3.7%、42.1%。我國離岸距離最遠海上風電項目“江蘇大豐(800兆瓦)”首批機組并網發電,上海市單體容量最大海上風電項目“金山海上風電場一期(306兆瓦)”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海上風電向深遠海、大容量加速邁進。高端、智能、綠色的風電裝備競爭優勢顯現,助力優化外貿結構,前三季度風力發電機組及零件出口額同比增長23.9%。

桁架式重型風漁融合海洋牧場平臺“龍宮號”來源:國家電投廣東公司
“藍色糧倉”建設扎實推進,前三季度國內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8%,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5.7%,海水養殖不斷發揮海水產品供給壓艙石作用。風漁融合發展模式加速推進,全國首個吸力筒基礎桁架式“風漁融合”型海洋牧場“盛唐一號”在廣東汕頭投產,粵東最大桁架式重型風漁融合海洋牧場平臺“龍宮號”安全投放并完成首批章紅魚魚苗投放,江蘇省首座風光漁一體化半潛式海洋牧場“國能黃海1號”正式下水。
“重器”助力:
海洋勘探科考取得新進展
隨著我國海洋探測能力不斷增強,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海洋科考和資源勘探成果不斷涌現。在海洋油氣領域,南海北部灣海域潿洲10-5南油氣田鉆遇厚度211米油氣層,實現我國海域首個變質砂巖、板巖潛山勘探重大突破,渤海灣盆地遼中凹陷古近系巖性勘探領域成功鉆獲高產油氣井,進一步夯實我國海上油氣資源儲量基礎。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北極冰層下完成首次冰區下潛 來源:央視新聞
深海極地探測取得新進展,“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的“海馬”冷泉滲漏點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洞察”號自主水下機器人成功完成在西太平洋結核礦區的應用性試驗任務。我國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觀測浮標系統,實現了從水上10千米大氣到水下1千米海洋的綜合同步觀測,填補了國際大水深剖面觀測技術的空白。“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北極冰層下完成首次冰區下潛。我國首套自主研制的全海深痕量金屬CTD絞車系統在北極完成示范應用,滿足了極地環境下的潔凈采樣要求。
石綏祥表示,前三季度,國家宏觀政策發力顯效,推動發展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向新向好發展態勢。但更要看到,當前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面臨壓力。下一階段,要加速海洋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大力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海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取得新成效,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為你推薦
《凈零框架》推遲一年,部分清潔燃料項目或“夭折”
在美國政府的阻力之下,國際海事組織(IMO)決定將“凈零框架”的立法進程推遲一年。原計劃于2027年生效的全球航運減排框架因此暫緩實施。...
2025-11-03 20:50:00
中美“握手言和”!全球航運市場松口氣?
當地時間10月30日中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釜山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深入討論了中美經貿關系等議題,同意加強經貿等領域合作。同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中美吉隆坡經貿磋商聯合安排答記者問時表示...
2025-10-31 08:21:13
盡管零碳框架投票被推遲,IMO綠色談判仍取得進展
在第20次溫室氣體減排問題期間工作組(ISWG-GHG 20)會議上,那些在前一周反對通過“凈零框架(NZF)”的部分國家表現出積極進展...
2025-10-30 20:55:47
最新數據:1387艘船遭制裁
近日,全球對俄羅斯實施的新一輪制裁引發了航運行業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影子船隊”方面。根據最新的行業報告,制裁措施對全球貨運市場的潛在影響逐步顯現,尤其是對油輪市場的沖擊。...
2025-10-29 20:46:23
世界唯一!我國在北極密集海冰區進行連續載人深潛
10月27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學院共同組織執行北極載人深潛任務的科考隊順利返回。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國際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載人深潛作業母船“探索三號”...
2025-10-29 08:19:44
中美元首會面在即,港口費或再迎變數
美國表示將不會推進對中國商品新增的100%關稅;市場推測,現行的20%“芬太尼關稅”可能會下調
中國可能重啟從美國采購大豆,這在短期內對散貨船的需求喜憂參半
中國確認港口費用已被納入貿易談判議題;分析師認為,相關費用可能被暫停、推遲或取消
如果把貿易協定的好消息...
2025-10-29 08:11:51
安全還是效率?重返紅海或將壓垮歐洲港口!
盡管巴以已達成停火協議,集運業對重返紅海航線仍持審慎態度。業內分析指出,恢復蘇伊士運河通行雖能釋放可觀的運力儲備,卻可能引發歐洲港口的系統性擁堵,令航運企業陷入“效率與安全”的兩難抉擇。...
2025-10-29 08:10:57
我國海洋裝備產業有效專利量全球占比超五成
近日,《全球海洋裝備產業專利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在第三屆崖州灣知識產權論壇上發布。《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全球海洋裝備產業有效專利量達30 64萬件...
2025-10-27 20:1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