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連電機集團有限公司,很難讓人將眼前的現代化工業廠房、高水平的設計開發措施,完善的產品試驗檢測系統同十多年前那個因合資而岌岌可危的大連電機聯系在一起。
從風雨搖擺到重振雄風,由“危”轉“機”,不斷進行高端產品創新、產業轉型成為大連電機危機涅槃背后的靈魂所在。“既然選擇重新站起來就不能再走老路,企業在最困難的時候選擇何種發展路徑突圍至關重要。” 歷經商海沉浮,大連電機董事長高本業總結出的信條背后有著旁人難以體會的艱辛。
昔日大鱷的“二次創業”
談及大連電機,不得不提起那場令業界唏噓不已的合資。
大連電機成立于1946年,曾是原國家機械部重點直屬企業。這個上世紀90年代中國最大的電機生產企業,合資前產量達100萬千瓦,其生產規模、產品質量、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都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與很多國營大廠有著相似的故事腳本,1993年,激烈的市場競爭蔓延整個電機產業,由于行業景氣度下降、原材料漲價、三角債增加等問題大連電機開始陷入經營困境,此后通過合資拯救這個昔日的金牌國企被地方政府提上日程。
1997年4月,大連電機與新加坡威斯特電機公司簽訂合資協議,成立威斯特(大連)電機有限公司,中方以土地、廠房、設備等入股,現金分期注入,各占股份50%。除了合資公司的優質資產,昔日的大連電機承擔下未收入合資企業的空殼資產、未清償的6000萬元銀行債務和下崗分流員工的巨大壓力。
然而,結局卻并不似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合資后,中外管理方的分歧很快出現,雖然股比對等,但中方并沒有獲得相應的權利,大事小事幾乎都由新方說了算,外方甚至在后期放棄了技改投入及新產品研發,由整機制造改做電機散件,久而久之曾經的“達利”牌電機在國內市場銷聲匿跡。當時,“大電機嫁錯郎”成了業內口頭禪,知情者無不扼腕嘆息。
時隔多年,談及合資始末高本業幾欲輕描淡寫,眼神中卻有著如何也遮不住的落寞。但當2000年國有股份全部退出威斯特后,嚴峻的企業經營現狀迫使他和所有的大連電機人必須重新振作,為企業的未來做出抉擇。
“與合資公司分開時,大連電機在冊職工近2000人,而離退休職工卻近2600多人,這部分員工的采暖費和離退休干部醫療費每年就高達近400萬元。不僅如此,當時企業產品局限于普通小型電機、加之設備老化、工藝落后,市場萎縮,年生產能力僅為過去的十分之一,企業包袱沉重,經營狀況異常困難。”在和記者的交談中,大連電機副總經理高天順回憶說。
盡管困難重重,但在當家人看來,此時的大連電機更似一張白紙,“我們要在這張白紙的基礎上走什么樣子的路子對大連電機的未來至關重要。”
站在高起點、進軍高端制造成為大連電機人的共同選擇——經過調查、分析、研究后,高本業帶領其團隊確定了 “一年起步,兩年奮斗、三年振興、再造一個新世紀電機廠”目標。“生產開發普通電機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惟有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開發出具有市場特色的一流產品才能再重現大連電機以往的輝煌。”大連電機此后的發展充分印證了這句話。
打響技術創新硬仗
近年來,隨著節能技術的不斷深入研究,電機系統節能已不僅僅停留于研究和開發單一的高效產品和裝置,而是向著電機系統的優化匹配、節能和綠色設計等方面發展。
面對新形勢,重新踏上征途的大連電機避開激烈的“大路貨”市場競爭,不追求產量產值,而是轉而重點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以圖實現企業的“綠色跨越”。初期的產品創新定位于開發特種“兩高”電機——即高壓電機、高效電機和“兩能”電機——即節能電機、智能電機。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 2010年,大連電機的產品產值42644萬元,企業也在結構調整中得到豐厚回報。
“這些年,即便是在大連電機最困難的時期,這個企業也從未參與過國內的低價競爭。我佩服大連電機人,他們依托自主研發,最終走出企業經營困境,其火電站空冷島變頻調速電機更很好的實現了進口替代,為民族工業長了志氣。”上海電機協會副秘書長陳康這樣評價大連電機的發展。
大連電機總工程師孫永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近年來,大連電機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下大力氣開發“專用、高速、精密、節能、成套”新產品,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仍不斷提高研發投入進行企業科技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并組建了中型電機生產設施,補充完善了電機實驗條件及高精尖模具生產條件。
隨著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發展和控制類電機的大量應用,企業開始致力于電力電子的集成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2004年,為了滿足石油行業對油田抽油機電動機的節能需求,大連電機派遣設計、工藝、電氣、檢驗以及生產制造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調查組深入盤錦油區等地進行科研考察,拉開了研發油田抽油機專用節能電動機、改造抽油機(俗稱磕頭機)的序幕。
“電機是耗能最高的產品,因此生產節能電機是電機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大連電機以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節能減排的理解。
據了解,抽油機是應用最普遍的石油開采機械之一,也是油田耗電最大的設備,在此領域“大馬拉小車”現象十分嚴重,能源浪費現象嚴重。“不管是什么行業,‘量體裁衣’永遠是最大的節能。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我們的研發人員深入油田,實地對各種抽油機的使用狀況以及每一口油井的情況進行調查,經過了幾百次的油井機現場工作測試,最后根據每臺抽油機的工作特點和負載狀況專門提出了研發高效節能電動機的技術方案。”
在針對設備“量體裁衣”、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大連電機還成功研發了YDCQ系列油田抽油機用節能電機及直驅式螺桿泵用永磁伺服節能電機。其中,直驅式螺桿泵用永磁伺服節能電機更采用了節能型大力矩永磁同步電動機直接驅動,減少了機械減速器和皮帶減速器,增加了反轉制動機構,可實現帶電停機、斷電制動和負載自動跟蹤的功能,節能率高達20%,僅此項產品就獲得兩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
這僅僅是大連電機技術創新的一個縮影。2003年,改制后的大連電機依托企業經營和管理機制的巨大變革,根據自身優勢,提出了“微利時代,需要精細化管理”的理念,打破老國企的傳統觀念和條條框框,加速產品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先后自主研發開發了各種交流異步伺服電機和包括電機、電源在內的交流異步伺服系統以及各種數控機床、數控機械設備配套用伺服電機、電主軸、單軸伺服單元等,成為了國家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的配套功能部件的重點企業。在高檔數控機床關鍵數控功能部件的單、雙擺銑頭,數控工作臺使用的大扭矩大極數外轉子力矩電機與大功率永磁電機、主軸電機等一起,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高端裝備制造提供大量的“智能”與“節能”產品。
目前,大連電機生產的各類高技術電機及電控產品共25個系列、80個品種、4000余種規格,形成了交流異步伺服電機、永磁伺服電機及控制器、各種用途的變頻調速電機、專用電機為支撐的高、精、尖產品集群,每年的新產品占有率占全部產品的50%,高科技產品占65%。
在此同時,借助企業變遷改造之機,大連電機高起點起步,致力于開展工藝技術創新,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技術水平。其中,為了改變電機三大加工部件——機殼、端蓋、轉軸的車加工均需要調頭進行二次卡裝的現狀,大連電機組織科技力量攻關,并甘冒失敗風險、投巨資購買5臺高檔數控機床進行試驗,最終實現了兩大部件的一次卡裝。
“現在如何將現有的新技術、新產品變為生產力,并在工藝方法、工藝裝備上取得突破,是大連電機正在努力追求的目標。”高本業告訴記者。
“超前”憂患
再回首,以技術引領產業趨勢,滿足專用、細分市場需求的大連電機每一次都超前“憂患”,在向高端裝備制造轉型的道路上不斷尋找著企業制勝的靈感。
五年前,當高本業將孫永晶叫進辦公室,叮囑他除了要做好傳統電機的研發之外,還要拿出40%的精力研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時,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未開啟,對于這樣的安排孫永晶的心里有著自己的疑慮,但仍然緊鑼密鼓的開始進行前期的技術準備與研究,“大連電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研發中心”隨后應運而生。
2006年,大連電機承擔了國家863科技計劃,即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的相關車用驅動電機系統研發。通過與高校的技術合作,2008年,經過了兩年的技術儲備后該研發成功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其中,液體冷卻式車用驅動電機、強迫風冷式車用驅動電機獲得國家兩項授權專利。
“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產品技術含量高、成套性強,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巨大的市場前景讓孫永晶為之興奮,“未來我們將具備轎車系統的生產能力并實現產業化,爭取在2年內進一步研究、開發出電動汽車驅動系統的核心技術,在原有技術上實現突破。”
當新產品、新技術、新的經營模式得到市場的認可后,不安于現狀的大連電機又走上了產業創新之路,進行了企業迄今為止最大一次的轉型——進軍造船配套新領域。
為此,大連電機投資數億元在大連旅順口區投建大型船舶船體分段制造基地,為大連船舶重工集團配套生產船體分段。當年產15萬噸船體分段的重型鋼結構廠及自備碼頭正式竣工投產之際,大連電機亦形成了電機及船體分段制造“雙拳齊出”的產品結構,進一步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這些年,高本業似乎已經習慣了在發展中超前“憂患”,在每一次可能來襲的危機前做好應對的準備。“每個產業都會涉及轉型,如果不能及時跟上形勢的發展,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為應對金融危機導致的造船業務訂單銳減的情況,從2011年開始,大連電機開始為其他大型船舶公司提供分段制造。今年6月,企業還通過取得了遼寧鋼結構特級資質及壓力容器A2級認證,為企業的下一步發展積攢發展后勁。
如今以大連電氣高科馬達股份有限公司、大連思瑞德科技有限公司、大連重德鋼結構有限公司、大連力源電氣有限公司、大連固德船業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專業化公司全力支撐的大連電機母公司的快速發展……
產業眾多,如何明確主業?“如今本業不本業,但所有輔業最終將支持電機業務的快速發展。”交談中,高本業笑著拿自己的名字一番調侃,眼底卻有不容忽視的堅定神色,“做企業,遇到的困難之多超乎想象。但經過多次的產業轉型與調整,大連電機已找準產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