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口上的巨輪:航運央企整合分析
2015-08-10 09:01:57
來源:中金公司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整合將帶來巨大的協同效應
根據集裝箱運輸的特點,班輪公司是真正的運營商,我們認為如果合并將帶來巨大的協同效應。具體說來,中遠和中海將從以下幾方面受益:
航線網絡資源整合,提高經營效率:集裝箱為班輪運輸,開航線需要一定規模,且建設網絡和維護成本均較高。因此,如果中遠和中海真的合并,將有利于兩家公司的航線網絡資源的整合,增加航線密度,提高運作效率。就目前來看,中遠集運鋪設的網絡多于中海集運,中遠環太平洋航線更為密集,中海歐洲航線更多:中遠共運營100余條國際航線(中海集運約80條),其中遠東-歐洲/地中海航線13條(中海14條),環太平洋航線21條(中海15條),亞洲航線約41條(中海約28條).
碼頭資源的整合:中遠集團有自己的港口公司中遠太平洋(1199.HK),中海集團也有中海碼頭(未上市);兩家港口公司在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均有參股或控股碼頭。兩家集運業務整合后有利于碼頭的調度安排,減少港口等候時間,提高經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成本節約大有空間:集裝箱運輸中箱管費用和內陸中轉費分別占集運公司成本的10%和20%。箱管費用主要是空箱堆存在碼頭引起的支付給碼頭的費用。整合將利好兩家公司集裝箱的統一管理和調配,提高周轉速度,增加集裝箱使用效率從而降低成本。此外,班輪公司提供“門到門”的服務,整合將提高轉運線路的調度和安排,減少空車閑臵率,提高轉運車輛的使用效率。
中海集運運營能力好于中遠集運
從歷史上看,中海集運的運營能力一直好于中遠集運,其單箱成本低于中遠集運,息稅前利潤率較中遠高。如果兩者真的進行整合,將利好中海集運。
油輪運輸:從國油國運看整合契機
從目前來看,四家央企中有油運業務的主要是招商局下面的招商輪船、中海旗下的中海發展以及中遠旗下的大連遠洋運輸。去年招商輪船已經整合了中外運集團下面的17艘VLCC,目前VLCC船隊達33艘(含今年4月收購的兩艘二手油輪),并持有12艘VLCC訂單。中海發展運營16艘自有VLCC(含2艘租賃船舶),持有4艘VLCC訂單。中遠旗下的大連遠洋運輸公司未上市,目前運營VLCC油輪24艘(含9艘租賃船舶),并有8艘VLCC船舶訂單。四家央企VLCC合計運營74艘,約占全球VLCC運力的12%;合計訂單24艘,占目前全球訂單量的102艘;訂單全部交付后,總運營VLCC將達98艘,占全球運力的13%。
從排名看,算上現有VLCC訂單,招商輪船將擁有全球最大的VLCC船隊;中遠集團排名全球第4;中海集團排名全球10。前10大VLCC運營商占全球VLCC運力的41%,集中度較高。
我們對航運央企的看法如下:
如前所述,油輪主要是資產投資型行業,其運營能力的水平主要表現在買船時點的把握,以及程租和期租兩種租船方式的分配上。油輪資產的整合帶來的協同效應較少。
從國油國運的角度來看,目前國油國運的比例約36%,占比仍低,可能有整合油輪資產,提高國油國運比例的意愿:2005年時我國提出了“國油國運”政策,計劃2010年實現國油國運比例50%,2015年進一步將該比例提高到80%。但從目前來看,國油國運遠未達到計劃的水平:2014年中國海運進口原油2.8億噸,其中57%來自中東地區,19%從西非進口,約12%從加勒比海地區進口。VLCC從中東到中國一年約航行7個航次,從西非到中國約3個航次,從加勒比海到中國4~5個航次。假設中資船東持有的74艘VLCC全部用于中國原油進口運輸(實際上有第三國運輸),VLCC一年的進口原油運量約為1.02億噸,占中國海運進口量的36%。現有訂單全部交付后,VLCC進口量將占中國進口原油量的50%,也遠未達到80%目標,政策面或將支持增加中資VLCC運力。其實從去年9月海運業健康發展意見發布以來,我們已經可以看見VLCC的加速擴張:招商輪船在收購了中外運的17艘VLCC后,又從二手市場購入4艘VLCC,并且增加了5艘VLCC船舶訂單;中海發展增加4艘VLCC訂單。
招商輪船的經營能力好于中遠和中海,但招商輪船已經整合了中外運下的VLCC資產,因此除非的整合意愿很強,中遠和中海的VLCC資產不一定會被整合給招商。但如果真的整合成功,對擴大盈利規模和增強國有資產的盈利能力是有利的。
干散貨運輸:規模效應不強,整合利好有限
目前四家航運央企均有干散貨運輸業務。其中中遠集團最大,運力達2300萬噸,其干散貨業務主要在中國遠洋(601919.SH,1919.HK)和中遠航運(600428.SH),主要從事遠洋干散貨運輸和特種貨物運輸;中海集團的散貨業務在中海發展(600026.SH,1138.HK),運力1100萬載重噸,根基是沿海散貨運輸,遠洋運輸以鐵礦石為主;中外運長航集團散貨業務主要在中外運航運(368.HK);招商輪船的散貨業務較小,運力僅200萬載重噸。干散貨市場全球前十大船東占全球運力的15%,集中度低,基本上是完全競爭市場。四家央企合計運力也僅占全球運力的6%。
我們認為干散貨業務并不能從整合中獲益:1)因為即使整合,央企的干散貨運力在全球市場的占比仍然很小,在運價上的談判能力很難有提升,運價還是跟隨市場居多;2)干散貨運輸為單船競爭,一船一單,整合后的協同效應較小;3)從成本端來說,以中國遠洋為例,航次成本(主要是燃油)和船舶成本(折舊和租船成本)占總成本的34%和52%,占比很高。航次成本主要取決于油價和港口裝卸費;船舶成本取決于買船和租船的時機。這兩部分較難從整合中受益。
- 全球航運股被中國“拖下水”風口上的巨輪:航運央企整合分析美國航運股全面下跌三大船舶股,連垃圾股都不如?航運股:最危險的行業最值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