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僵尸船廠產能何以被盤活
2025-08-19 20:55:49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恒力重工攜119艘訂單借殼*ST松發上市,廈門象嶼、國信集團復制“收購—技改—鎖單”模式,集體喚醒STX大連等沉寂十年的民營“僵尸船廠”。
8月11日,廣東松發陶瓷股份有限公司(*ST松發;603268.SH )發布公告,宣布公司近40億元配套融資落地,此舉意味著這家陶瓷制造企業正式轉型為船舶及高端裝備制造企業,隨著恒力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恒力重工)資產注入,不僅讓*ST松發擺脫退市風險,更使其成為造船板塊新貴。作為盤活僵尸產能的代表,恒力重工將STX(大連)造船有限公司(STX大連)閑置近十年的船廠進行改造,截至2025年6月,該船廠已手握119艘船舶訂單,排期至2029年,躋身全球第四大造船廠(克拉克森統計,截至2024年)。兩家國有企業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象嶼;600057.SH )、江蘇國信集團有限公司(國信集團)用相似的“收購—技改—鎖單”劇本,讓一批曾被貼上“僵尸產能”標簽的民營船廠“復活”。
廢墟起跳 盤活STX大連的恒力風暴
恒力重工的崛起始于一宗極具象征意義的資產并購。2022年7月,恒力集團以17.29億元拍得STX大連閑置近十年的資產包,含4座船塢、3條生產線及127公頃臨海土地。此后,該船廠追加32.11億元進行基礎設施改造。2023年1月,恒力重工一期“海洋工廠”正式投產,當年9月即斬獲首筆外部訂單——希臘船東4艘超大型油輪(VLCC),合同總額5.2億美元。從資產交割到首船開工,僅用時14個月,被業內稱為“廢墟上的造船新勢力”。
產能釋放的節奏直接決定恒力重工的擴張速度。“海洋工廠”投產后,園區形成年加工鋼材100萬噸、造船產能630萬DWT、可年交付船舶40艘的規模。2024年8月15日,總投資逾110億元的二期“未來工廠”破土動工,新建2座單長約860米的超大型干船塢,并配備4臺2000噸龍門吊,最大起重能力達3200噸,新增產能達420萬DWT。2025年1月15日,“未來工廠”提前投產,將鋼材年加工量提升至230萬噸、船用發動機年產能擴大到180臺,且實現LNG、LPG、甲醇、氨四種雙燃料發動機全覆蓋。兩大工廠全面達產后,恒力重工將形成超過710萬DWT的年造船能力,有望成為中國最大的單體船廠。
支撐其產能快速爬坡的是一條貫穿設計、制造到配套的硬核技術鏈。恒力重工設立的船舶設計研究中心,僅用2年時間完成MARK III薄膜型LNG圍護系統模擬艙施工與GTT資質認證,并獲得英國勞氏船級社(LR)、美國船級社(ABS)、挪威船級社(DNV)、法國船級社(BV)等8家國際船級社認可。低速機領域,公司斥資9.8億元引進MAN B&W全套專利,建成中國首個民營低速機工廠。制造端,船廠全面導入“模塊化預制+數字孿生”工藝:船體分段預制精度98%,塢內搭載周期縮短至45天,較行業平均快30%,2024年年底前已交付的4艘船舶,較合同期分別提前58天、45天、69天、94天。今年1月交付的2艘8.2萬DWT級散貨船更是提前160天交付。配套端,恒力重工母公司恒力集團擁有1700萬噸/年PTA(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精對苯二甲酸),該產能在全球占據龍頭地位。同時擁有800萬噸/年聚酯及完備石化副產氫、甲醇、氨供應鏈,可為新造船提供低于市場價的綠色燃料,形成“船+燃料”一體化交付能力。
訂單結構的變化最能說明恒力重工的競爭力躍遷。根據克拉克森的數據,2023年恒力重工新接訂單399.4萬DWT,位列中國第6,全球第9;2024年接獲56艘新造船訂單(超1000萬DWT),按接單量計,躋身全球第四大造船廠。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新簽訂單量排名與手持訂單量排名中,恒力重工均位列第10。
從其訂單結構看(見表1),截至2025年6月,恒力重工手持119艘船舶訂單,其中26艘為集裝箱船訂單,占比達21.85%,均為22000TEU型LNG雙燃料超大型船訂單,這些訂單全來自地中海航運(MSC);手持干散貨船達62艘,位居全球第一。按下單數量,前三大干散貨船運營商均來自海外,分別是希臘船王George Procopiou旗下的干散貨船公司Sea Traders、德國船東Reederei H. Vogemann以及希臘船東Laskaridis Mrtm。油輪訂單共計11艘,均為30.6萬DWT級VLCC,其中9艘來自母公司恒力集團;2艘來自希臘船王George Procopiou旗下油輪公司Dynacom Tankers Management;4艘來自以色列船東Eastaway(EPS)。超大型礦砂船(VLOC)共計6艘,每船達32.5萬DWT級,船東為新加坡韋立國際集團(Winning International Group),該批船舶采用甲醇預留設計。恒力重工還手持10艘成品油輪及4艘液化石油氣(LPG)船訂單。目前該船廠高附加值船型占比已由2023年的12%升至如今的37%,并從單一散貨船建造商成長為可同時量產VLCC、VLOC、超大型集裝箱船以及LNG運輸船的全譜系船廠,船期已排至2029年。
《航運交易公報》根據公開資料,發現今年前7月,恒力重工共交付船舶6艘(見表2),包括5艘8.2萬DWT級干散貨船及1艘30.6萬DWT級VLCC。其中5艘干散貨船船東分別是渤海遠洋、德國Reederei H. Vogemann以及來自希臘的Laskaridis Maritime。
資本市場上,恒力重工正通過“資產注入+訂單鎖定+資本上市”的三連跳,將STX大連從“僵尸”變身“現金牛”。在恒力重工100%股權未置入*ST松發前,該公司已連續3年虧損:2021—2023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3.09億元、-1.71億元、-1.17億元,累計虧損近12億元;2024年已處于退市邊緣。隨著恒力重工100%股權在2025年5月完成交割并正式置入,該公司主營財務面貌立刻改寫。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ST松發預計歸母凈利潤5.8億~7億元,一舉扭虧為盈。
8月11日晚間,*ST松發發布公告稱,公司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項目順利完成,近40億元配套融資獲得19名投資者認購,包括頭部公募基金、私募及產業資本。其中UBS AG、財通基金、中信金融資產獲配金額較大,顯示出對恒力重工未來發展的強烈信心。
抄底明德 再吞宏強的象嶼劇本
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象嶼;600057.SH)把兩次司法競拍寫進同一類“抄底劇本”。2014年12月,曾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51家造船“白名單”的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明德重工)因連續虧損被法院裁定破產,彼時廠區停工、設備銹蝕、職工遣散,賬面資產評估值14.7億元卻無人問津(流拍4次)。直到2017年1月21日,淘寶網司法拍賣平臺落槌,此時廈門象嶼旗下子公司南通象嶼海洋裝備有限公司(象嶼海裝,為廈門象嶼旗下造船業務經營主體)以5.7億元底價獨拍獲得明德重工全部資產。象嶼海裝并非簡單“抄底”,而是借此一次性補全高端液貨船產能,同時獲得長江南通段稀缺深水岸線。破產前,明德重工不銹鋼化學品船手持訂單量一度全球第一,且擁有30萬噸級深水舾裝碼頭與5萬噸級船臺,與象嶼海裝正在擴張的金屬、石化供應鏈天然對接。收購完成后,象嶼海裝追加3億元技改資金,2018年8月即交付首艘38800噸雙相不銹鋼化學品船,盤活明德重工資產。隨后3年,象嶼海裝將化學品船、散貨船并行擴產。根據廈門象嶼《2024年年報》,Ultramax 系列優勢散貨船在手訂單量全球領先,1萬噸以下化學品船在手訂單量全球居首,報告期末在手訂單合計達89艘,公司緊跟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研發的“吉象”系列散貨船、MR油輪及多貨品雙相不銹鋼化學品船,通過優化線型、風阻,增加轉子風帆等,實現了更低的全船綜合油耗、更大的載重量和艙容,公司在全球“綠色轉型”的東風下,手持訂單排產至2029年。今年7月,象嶼海裝確認獲得首份21萬噸級超大型散貨船訂單,此舉標志著公司向更高載重、更加綠色拓展。
明德重工的“抄底”經驗為象嶼海裝提供“逆周期并購+技改升級+供應鏈協同”的復制模板。2023年10月,江蘇宏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宏強船舶重工)因資不抵債進入破產清算,評估價3.53億元的資產包被象嶼海裝在2024年8月以4.4億元拍下,并成立啟東象嶼海洋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啟東象嶼海裝)。自此,啟動象嶼海裝擁有原屬于宏強船舶重工的三座船臺(5萬、8萬、10萬噸級各一)和682米長江岸線,補全象嶼海裝在散貨船大型化與岸線資源上的缺口。交割后,象嶼海裝沿用明德路徑,先封存廠區、盤點設備,再投入2億元進行智能化改造,600噸龍門吊經數控升級后定位精度提高30%。2025年8月1日,啟東象嶼海裝正式投產,首制1.6萬噸海纜敷設船開工,標志著宏強船舶重工資產全面復產。
業內人士透露,廈門象嶼收購兩家破產企業更深層的意圖或是把造船能力嵌入集團3666.7億元營業收入(2024年數據)的供應鏈網絡。廈門象嶼在《關于對上海證券交易所年報監管工作函的回復公告》中提到:“收購明德重工旨在發揮產業鏈運營優勢,為象嶼海裝在造船接單、大宗商品原材料供應等方面進行賦能,助力象嶼海裝的業務發展,并實現公司金屬板塊產業鏈延伸的戰略布局。”同時,南通地處長江經濟帶與長三角交匯點,船舶和海工產能分別占全國10%和25%,南通市骨干船企手持訂單多排至2026年年底,生產任務飽滿,象嶼海裝正看中南通的“地利”及產業虹吸效應。
國資接盤、蘇豪整合的舜天“逆襲”
揚州舜天船舶(舜天船舶)的“復活”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原母公司江蘇舜天船舶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因嚴重虧損宣布破產重組,成為中國首個破產的上市船企。此后,江蘇國信集團通過注資換股等方式對其進行挽救,成立江蘇舜天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接手重組資產。2024年,蘇豪控股集團實施了舜天機械、舜天五礦、舜天資產3家公司的合并重組,組建蘇豪創新科技集團,為舜天船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此外,全球船舶需求的回升以及對綠色航運的需求增加,也為舜天船舶的復活提供了市場機遇。
目前,舜天船舶的發展態勢良好。其占地面積約1050畝,岸線長930米,擁有船塢1座、船臺1座、舾裝碼頭2座,配備兩臺500噸龍門吊,擁有先進的造船專用設備,主要產品為10萬噸級以下的散貨船、集裝箱船、重吊船、多用途船、海洋工程船等。在手訂單充足,已排至2027年。2024年5月,舜天船舶與Sea Traders、國銀金租、江蘇遠洋等國內外船東共計簽訂10艘63500DWT級散貨船建造合同,合同金額約3.2億美元,另有8艘新船訂單正在洽談中。
舜天船舶在造船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其先進的造船設備和豐富的行業經驗上。其擁有先進的造船專用設備,能夠建造10萬噸級以下的多種船型。此外,其在綠色技術領域的研發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擬投入3000余萬元,通過設備設施更新改造、環保節能改造,進一步提升揚州船廠的設施設備技術水準。
業內人士告訴《航運交易公報》,東方重工、莊吉船業、正和造船等2015年前后倒下的民營船廠,也在2024年開始出現“技術性復活”跡象。舟山長宏國際擬接盤破產重整后的金海智造,原中國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以“江蘇新熔重工有限公司”的身份重啟熔盛基地。它們的路徑大抵相同:先由產業資本或原管理層低價收購資產,再借助綠色船型訂單鎖定現金流,最后通過資本市場完成融資閉環。歷史證明,破產資產的價值取決于周期長度,而2024—2025年綠色需求窗口,正讓這些曾經的“僵尸”在超級周期中重新起舞。

為你推薦
超級周期 民營船廠的新默契

多家民營船廠如揚子江船業(控股)有限公司(揚子江船業)、恒力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恒力重工)、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新時代造船)等船廠獲批新建船塢,啟動擴大產能的序幕。...
2025-08-18 21:04:04
氨燃料船舶時代來臨?優勢、挑戰與應用

在航運業尋求環保燃料的進程中,氨已脫穎而出,成為一種極具前景的替代方案。下文將深入探討氨作為船舶燃料的多個維度,并就其審慎應用提供專業洞見。...
2025-08-16 19:59:07
內河航運“綠智”變革劍指何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航道、港口、船舶、貨運量全面開花。不久前,交通運輸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內河航運進一步發展提供根本遵循...
2025-08-12 21:00:00
58艘!全球新船訂單腰斬!中國船企逆勢穩居榜首

今年7月,全球新船訂單出現“腰斬”,但中國船企依然牢牢占據行業榜首位置。雖然受美國政策與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今年中國船企接單量同比下滑,但其在全球造船業的市場份額和領先優勢依舊顯著。...
2025-08-12 12:31:39
全球前30強船廠船東訂單半年度排名出爐

根據克拉克森數據統計,2025上半年全球新船訂單797艘,合計19,848,053CGT,其中,全球前三十大造船集團新簽訂單433艘,合計17,168,680CGT,艘數和CGT分別占2025上半年新船訂單總量的54 33%和86 50%。...
2025-08-10 19:56:00
汽車船市場的調整預示行業步入穩定發展新階段

2025年上半年,汽車船運輸市場迎來關鍵轉折。在經歷了數年的運價與船舶估值高位運行后,市場正逐步回歸常態。盡管當前水平尚未完全回歸歷史均值,但“軟著陸”的趨勢已然明朗,這背后是需求降溫...
2025-08-07 20:48:52
克拉克森研究:熱點追蹤-關稅、制裁、環保

美國的90天對等關稅“暫緩期”已于8月1日到期。克拉克森研究統計,截止8月2日,今年受加征關稅影響的海運貿易量為4 64億噸、占全球海運貿易總量的3 6%。...
2025-08-06 2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