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MC持劍立威,馬士基被翻舊案
2024-09-08 19:54:52
來源:中國航務周刊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日前,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行政法官,就馬士基旗下子公司漢堡南美(Hamburg Sud)與托運方美國電子商務公司OJ Commerce之間的案件作出終審判決。
本案件首次判決是在2023年6月7日,FMC行政法官就案件作出初始判決,判令馬士基賠償對方984萬美元,這是當時針對班輪公司的最大一筆罰款。
FMC初始判決后,雙方都不服,均提出異議。經過一年多的拉扯,案件迎來終審判決:不僅維持了初始裁決的判令,而且賠償金額由原來的984萬美元上調至1756萬美元,即增加了772萬美元。
由于這一判決獲得FMC全體五位專員一致同意,馬士基想再推翻FMC這一判決幾乎不可能。案件初始判決中就已經要求行政訴訟終止,只是雙方仍有很大分歧,托運方堅稱由于承運方拒絕交易、拒絕談判,致使未能續約,損失很大,一方面不能正常出貨,另一方面現貨市場的高運價帶來損失,漢堡南美方面自然是否認這樣的說辭。
2023年,萬海航運被罰95萬美元,海洋網聯船務被罰170萬美元,更早之前,赫伯羅特被判罰82萬美元,最終以繳納200萬美元和解。上述幾個案例起因均是D&D費(滯箱費/滯柜費)爭議,最終,多收的費用要返還托運人,罰沒的款項需上交到美國國庫。
馬士基的案件則有新看點。首先,結果很明顯,進一步走行政訴訟,不僅沒有維持原判,反而判罰數額大大增加。其次,這次行政訴訟圍繞的焦點問題是“拒絕談判、拒絕交易”,并坐實了對托運人進行威脅和打擊報復。馬士基被罰沒的款項實質上是補償托運人損失的。聯想到前不久FMC出臺的關于拒絕交易、拒載的新規將于9月23日執行,FMC這次判決或許為如何界定拒載、拒絕交易乃至報復托運人,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消除了以往在這一問題上的模糊地帶。
FMC:明知故犯 重罰
該案件始于2021年12月,總部位于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美國家具用品進口商OJ Commerce,對漢堡南美的北美部門進行了的投訴。在那個供應鏈極端混亂的特殊時期,托運人和承運人圍繞著運輸協議中最低數量承諾(MQC)一直爭議不下,原因不外乎是現貨運價與協議運價的偏離。能確保協議運價中的艙位無疑就是利潤,這點FMC的判決中多次出現。協議運價基本是鎖定的,而現貨運價則翻了好幾倍,還不一定能確保艙位。
在初始判決中,OJ Commerce從亞洲到美國一個貨柜的平均收入可以達到6萬美元,利潤更是高達2.29萬美元。
OJ Commerce與漢堡南美曾簽訂一份自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的長期貨運合同,約定的MQC柜量為400TEU。合同文本顯示,承運人未能提供最低90%的艙位時,約定每標箱支付250美元的損害賠償金。出于相信運輸的出貨淡季,MQC也不會被托運人看得那么重,如果即期運價低于協議運價,不排除把MQC棄之不顧。一旦艙位異常緊張,即期運價不停上漲,那么MQC則又是貨真價實的利潤保證。
協議執行初期,疫情已經蔓延了幾個月,美國的貨運需求甚至可以用暴漲來形容。OJ Commerce一直想多爭取艙位,把每周的8個貨柜提升到10個貨柜,在當時的情況下,即期運價節節攀升,艙位緊張苗頭已顯,漢堡南美拒絕了新艙位需求。雙方圍繞艙位的問題爭執不下。承運人表示沒有義務多提供艙位,而托運人則在2020年10月去函威脅向FMC投訴。
至于雙方在協議執行上的齟齬以及后來圍繞滯期費的爭端,現在看來并不是大問題,關鍵的核心問題是,2021至2022年的長協運價沒有敲定,這構成了托運人指控承運人“拒絕交易、拒絕載運”的基礎。
從FMC采信的判決中,有大量漢堡南美圍繞協議執行不到位、是否續簽協議運價合同的內部溝通郵件,尤其是漢堡南美在得知OJ Commerce要投訴的情況下,試圖把對方關閉在談判的大門之外。比如,漢堡南美高級副總裁Juergen Pump的郵件中就顯示:“鑒于潛在的訴訟,我們不應該與客戶進行任何續約討論,我也不會在現有合同下為他們提供艙位。”
FMC堅持認為,即使是在托運人試圖投訴的情況下,這絲毫不能構成終止談判、終止續約的理由。
其次,FMC始終認定,案件的初始性質并不是協議執行本身中的違反合同問題。如果僅僅是違反合同,單就一個貨柜250美元的賠償額,的確不是問題。FMC把其定性為違反了美國《1984年航運法》(簡稱《航運法》),且明知故犯,有意為之,由此處罰的力度也就大大不同了。
至于未能達成協議運價,則是涉及違反拒絕交易的問題。盡管航運改革法是2022年6月才頒布實施的,但FMC援引了1916年拒絕交易的案例,這也可以看出不管引用什么,一切都要為現實服務,否則最近所頒布的各項規定就會大打折扣。
本來2020年的協議運價是400個20英尺貨柜,但托運人投訴至FMC后,又宣稱準備與漢堡南美簽署的協議運量是4200~4700個40英尺貨柜。如果按照這個貨量來測算OJ Commerce的利潤損失達到1億美元左右,這也就是國內一些媒體所說的馬士基遭索賠1億美元的由來。
初始判決對比終審判決
初始判決中,僅僅因為威脅要投訴,未能把合同執行到位,顯然就是拒載,這可以從漢堡南美高級副總裁的郵件中得出結論。同時也因為潛在的訴訟就終止續約談判,這是典型的拒絕交易乃至報復。
初始判決中的分歧點之一是,以即期運價運載托運人的貨物,是否也構成了拒絕交易,拒絕運載。顯然漢堡南美認為這不屬于“拒絕交易”,而托運人則認為是通過貨運代理走的貨。
分歧點之二是,OJ Commerce堅稱擬簽的協議運價量MQC是4200~4700個40英尺箱量,漢堡南美怎么能認可這樣龐大的數量,過去的合同額僅僅是400個20英尺箱量,折合200個40英尺箱量,按照最低額4200個來算,擬定的運量是預想的21倍了。
根據協議運價折算的200個40英尺集裝箱中,有15個未能按照協議執行,因此在初始判決中,承運人需要補償托運人的損失。按照每個集裝箱的利潤額,實際損失為34萬美元。初始判決也認定即使是續簽合同,貨運量也是200個40英尺貨柜,總計利潤額為492萬美元。由于承運人的過錯,在損失利潤額基礎上進行翻倍來補償托運人,也就是984萬美元。
在終審裁決中,初始裁決的所有觀點都被認定為正確,但在賠償金額上又進行了改判。
一方面,略微調低了未按照協議運價執行的15個40英尺集裝箱的利潤額,但又附加了由此產生的相應利息。
另一方面,把未續簽協議的運量認定為400個40英尺貨柜,也就是如果雙方在2021年-2022年續簽服務合同,則MQC艙位將增加一倍,400個40英尺的艙位。這樣由于未能續約,可能給托運人帶來的損失,就從原來的492萬美元上升至795萬美元,加上利息總計1756萬美元。
整個案件看下來,在《2022海運改革法案》實施的背景下,FMC的確是在持劍立威,通過約束承運人,把利益的天平向托運人傾斜。關鍵是舉證責任由托運人轉向承運人,FMC正是由于承運人在舉證過程中所暴露出的瑕疵,由此來判定其藐視《航運法》,因此,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運輸合同執行問題,而是上升到如何對待客戶即托運人遵守《航運法》的問題。
FMC的警示
在FMC強化執法貫徹《2022海運改革法案》的大背景下,真正理順各種關系,的確依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作為一個曾經權力不那么大的獨立行政機構,既然已經得到了國會的授權,那就要體現出自身的權威性,這點從終審裁決的一致性就可以體現出來,他們要用一個聲音說話,采取一致的行動,整肅航運市場。
漢堡南美已經完全并入馬士基,作為一個存在150年之久的航運巨頭,在疫情特殊時期乃至被馬士基整合的過程中,不乏存在一些業務上的溝通混亂和不暢的問題。因為就目前披露的內部郵件溝通來看,當某一內部人士想提出對業務進行補救時,又有人在決策時選擇了無視。應該說,這也為航運公司的合規性提出了警醒,內部員工的通話、郵件等,會以赤裸裸的方式呈現在監管機構面前。
OJ Commerce威脅要投訴,馬士基顯然在處理這一問題上沒有把握好分寸,致使后面的業務出現瑕疵,也為后續的訴訟埋下了隱患。至于馬士基在決定上訴時又是出于怎樣的考量,外界也無從得知,反正這次是有點得不償失。當然,也不排除馬士基依然不服這一判決,向美國法院提起訴訟,把美國FMC告上法庭。
FMC在行政執法時,自然要維護本國廣大貨主的利益,這毋庸置疑,但世界航運市場格局,從航運企業乃至協會的角度,航運聯盟擴大了市場覆蓋面,豐富了網絡布局,這當然有事實上的合理性,也可以進一步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不過,從單一國家、單一貨主的角度來看,行業巨頭多少會盛氣凌人、舍我其誰,所以也應該理解世界主要監管機構對壟斷的警惕。
要知道,即使當初漢堡南美并入馬士基,也是在主要監管機構點頭同意的情況下才進行的。比如我國商務部2017年第77號公告,就是針對馬士基申請收購漢堡南美的審查文告。同樣,根據公開信息,馬士基放棄了5條航線,與漢堡南美聯姻才終獲歐盟有條件批準。
不久前,美國勞動仲裁部門對馬士基也進行了一項裁決處罰,不管馬士基內部員工出于何種動機進行的舉報,不管舉報內容是否屬實,馬士基開除了這名員工。美國勞動部門的執法干預不僅要求馬士基向該員工支付拖欠的45萬美元工資和利息,還外加25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
馬士基內部的政策是要求員工在聯系監管機構之前,必須先通知公司。假設這種規定是員工的準則,顯然也就不會再有吹哨人的存在。從政府監管的角度而言,注定會失去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
這次的核心還是服務合同問題,除OJ Commerce外,美國BBBY公司也向FMC就此提起了投訴,被投訴對象包括地中海航運(MSC)、長榮海運、東方海外和陽明海運。
今年,MSC被FMC執法局判令罰款6300萬美元,MSC自然不服這一判決,正試圖推翻這一決定,至于后續走向如何,也很值得業界觀察和思考。

為你推薦
西方船東吐槽:石油制裁措施形同虛設!

近日,Frontline首席執行官Lars Barstad再次對西方國家的石油制裁措施“開炮”,直言“針對老舊油輪運輸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石油的制裁早已形同虛設”。...
2024-09-05 20:45:40
四年狂買近400艘!地中海航運船隊規模遙遙領先

在全球集運市場的風起云涌中,地中海航運公司(MSC)已然站穩了頭把交椅。作為船隊規模遙遙領先的班輪巨頭,MSC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充其船隊,短短四年內,收購的二手船舶數量幾近400艘,震撼業界。...
2024-09-05 20:43:17
中遠海運發展牽頭起草又一集裝箱行業標準成功發布

近日,中遠海運發展所屬上海寰宇啟東箱廠牽頭起草的集裝箱行業團體標準《T CCIASD 10013—2024臺架式集裝箱結構有限元分析指南》經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專家評審會評審通過并正式發布實施...
2024-09-05 20:36:47
高價賣船!慧洋海運前8個月累計稅前利潤1.3億美元

航運界網消息,慧洋海運2024年8月實現營業收入5769 88萬美元(新臺幣18 61億元),同比增長48 02%;營業利潤為2050 04萬美元,同比增長802 23%;稅前利潤為1230 24萬美元,同比增長175 35%。...
2024-09-05 19:39:18
利潤率反超!亞洲集運公司給歐洲競爭對手一個下馬威

馬士基(Maersk)和赫伯羅特(Hapag-Lloyd)第二季度的盈利大幅下降,這兩家公司來自亞洲的運輸量減少且更加關注長期合同。...
2024-09-05 19:36:20
馬士基與赫伯羅特密集租船為新聯盟做準備

有分析認為,馬士基和赫伯羅特近期密集租船,是在為即將開始運營的“雙子星協作”(Gemini Cooperation)計劃作準備。...
2024-09-05 19:32:40
中遠海控“供應鏈箱體跟蹤系統”成功試運行

隨著公司數字化供應鏈業務的穩步推進,中遠海控旗下上海集運積極探索適合供應鏈業務的箱管配套服務,加速打造各類供應鏈產品。在前期推出的空箱前置...
2024-09-05 19:25:51
赫伯羅特CEO發聲:新造船價格是個問題

日前,赫伯羅特首席執行官Habben Jansen表示:“現在一艘新造船所需的資本支出,要比五至七年前高出30%-40%。“我不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會穩定在這么高的水平。所以價格是一個問題,當然它也不是唯一的問題。如果我們訂購新船,不太可能不使用雙燃料。”...
2024-09-04 20:24:33
Scorpio Tankers出售2艘MR型油船繼續高位套現

航運界網消息,9月3日,成品油輪巨頭天蝎座油輪(Scorpio Tankers)發布公告稱,出售2艘MR油輪。...
2024-09-04 20:13:21
地中海航運收購英國物流公司

航運界網消息,9月2日,地中海航運(MSC)旗下Medlog已完成對英國物流公司Maritime Group的收購。
雙方并未披露交易的價值。根據公告,在Medlog新投資支持下,Maritime Group將繼續以現有品牌運營,由John Williams領導的管理團隊也將保持不變。...
2024-09-04 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