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上市航運公司半年虧近15億
2014-09-01 16:13:45
來源:
財新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8月30日收官的航運企業中期成績單并未給投資者驚喜。據財新記者統計,10家上市航運企業(不包括客運)合計虧損14.64億元,其中中國遠洋(601919.SH)虧損22.77億元,虧損同比擴大了12.87億元。而實現扭虧為盈的6家航運企業中,多數是依靠出售資產或非常規業務增長來實現的,并非市場真正復蘇。
主要幾家航運上市公司中,中國遠洋上半年營收為299.4億元,同比下降了0.9%;虧損22.77億元,凈利潤同比大降13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3.99億元。中海集運(601866.SH)上半年營收為175.5億元,同比增加了8%;凈利潤為4.6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6.7億元。中海發展(600026.SH)上半年營收為63.17億元,同比增加20.4%;凈利潤為4260萬元,同比增加104%;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5億元。
雖然中海集運和中海發展都在上半年扭虧為盈,但財新記者發現,中海集運的扭虧主要依靠出售資產。今年1月,中海集運通過出售上海崢錦實業有限公司和上海中海洋山國際集裝箱儲運有限公司100%股權,分別獲得收益2.04億元和9149萬元。6月,其又通過出售中海碼頭發展有限公司100%股權,置換香港碼頭49%的已發行股本,獲得收益6.53億元。上述三次交易共獲利近9.6億元,如果扣除這些非經常性損益,中海集運的凈利潤將虧損4.85億元。
中海發展雖然沒有出售資產,但是其扭虧也不完全是市場因素。海通證券交通行業研究員姜明向財新記者表示,中海發展上半年能扭虧與其“平臺油”業務不無關系,平臺油業務就是將中海油在渤海灣地區的石油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所產出的原油運往國內各大港口,該業務毛利很高,將其整個內貿原油運輸業務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2.1%提高至37.5%。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研究員則向財新記者表示:“中海發展今年全年如果不能實現扭虧為盈,其明年就會被‘ST’,因此其上半年的扭虧除了個別業務表現優異外,還有很大的非市場動因。”財新記者也發現,中海發展旗下主要的業務子公司——中海散貨運輸有限公司上半年依然虧損2.85億元,可見其今年全年扭虧之路可能并不平坦。
市場難言復蘇
作為航運業“晴雨表”的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今年上半年的表現不盡人意,從1月2日的高點2113點開始一路下跌,經過連續10日的快速下跌后于7月18日收于732點,創出2012年12月底以來新低,累計跌幅達65%。有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東向財新記者表示:“市場最差的那一段時間內,幾乎每個航次都在虧錢。”
不過自8月11日開始,BDI指數卻一改頹勢,出現連續上漲的態勢。截至8月29日已上漲至1147點,漲幅達53%。一時間不斷有航運業觸底反彈、市場開始回暖復蘇的論調放出。
對此,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分析師韓軍表示,這次BDI爆發式上漲跟整個宏觀經濟走勢相背離,主要是由于前期跌幅過大后的修補以及巴西和澳洲礦商在短時間內集中向中國出貨所致。姜明則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房地產政策逐漸寬松、進口礦替代以及9月份北美糧食貨盤釋放等因素是此次BDI暴漲的主要原因。
也有人認為,此輪BDI上漲可能不會持續很久。“去年四季度BDI短時間內暴漲也是因為巴西和澳洲礦商將新增產能集中投放所致,但之后卻引來慘烈的、持續半年的大跌,目前中國主要港口鐵礦石庫存超過1.11億噸,鋼價則創出年內新低,影響鋼廠和貿易商繼續進口鐵礦石的熱情,BDI持續上漲的空間有限。在上漲結束后,BDI很有可能會重演今年年初的暴跌行情。”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
某航運公司分析人士也悲觀地認為,從基本面看,世界經濟未出現明顯回暖,市場運力過剩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但四季度海岬型船或有一波交付高峰,可能對本已脆弱的運價造成打壓。
航運業另一主要貨種——集裝箱運輸市場的形勢也不容樂觀。由于中國上半年的進出口貿易增速下降,使得本來預期中的集裝箱運輸市場的反彈沒有到來,運價還出現了小幅下滑。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SCFI)6月30日報1058.7點,較年初下跌10.0%,上半年均值1085.9點,同比下跌1.6。%
上海航運交易所分析認為,今年中國外貿發展形勢嚴峻,出貨量被壓制,供需關系改善的程度可能較為有限,尤其是東西向主干航線需求增速明顯小于適航船舶的運力增長,這可能使市場行情繼續承壓。
世界最大班輪公司——馬士基集團CEO安仕年日前就警告稱,在市場供需平衡來臨之前,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東和經營人仍要面臨4—5年的供給過剩的局面。
- 原油熊市還遠未結束或再跌10%鐵礦石價格或再跌15%法國船級社船隊入級突破一億噸全球浮式生產裝置市場展望韓國“世越號”沉船事故花費一年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