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東寒:讓國內船舶全部用上“中國心”
2014-03-10 16:42:18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十年后,國內無論軍船民船,全部都能用上我國自己研發的發動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團711所所長兼總工程師金東寒代表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我可以承諾。”
金東寒介紹,目前全球發動機研發市場主要被三大企業占據,分別為德國曼集團、芬蘭瓦錫蘭(船機庫 位置)集團和日本三菱重工(船機庫 位置)。這些企業主要做開發和服務,將生產環節授權給其他企業。近30年來,我國船用動力系統全是用這種許可證方式引進技術,自己制造。
在產業鏈中如果按價值量計算,可以形成一條“微笑曲線”。前端是開發,價值量較高;制造是最低點;后端營銷和服務,價值量又提了起來。面對這樣的曲線,金東寒一點也笑不出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船用發動機水平跟國外差距不大。”他說,此后國家轉變策略開始引進國外技術,幾乎20年沒有投入,國內相關研究也基本停滯。到前幾年再比較,國內外差距已擴大到近30年,涵蓋了整整一代機型。
不過他表示,我國在該領域已“重振旗鼓”,近幾年開發出一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功率為1200千瓦,采用了最先進的共軌技術,油耗、環保等指標也達到很高水平,整體與國外先進產品水平相當。這款產品已經成功銷售。
然而單一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金東寒表示,我國還跟瓦錫蘭合作開發了一款小缸徑產品。該項目僅用時三年,產品發布當天就接到了訂單。合作雙方對開發的質量、進度、產品競爭力都非常滿意。“過去一款發動機從開發到量產,大約需要十年時間。”他說,“但在該項目中,我們應用了大量仿真、試驗技術,大幅度縮短了開發周期,提高了開發質量。”他認為,通過自己摸索以及與國外聯合,我國開發能力明顯提高,已經能自主開發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的船用發動機。
“接下來,我們還將開發一檔產品,這樣就能基本覆蓋各功率檔,滿足市場需求。”金東寒表示,我國正大步追趕,今后幾年將進一步縮小與國外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