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谷大船中國“放行”?
2014-02-24 08:10:45 來源:中國經營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日前交通運輸部官網發布《沿海碼頭靠泊能力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從7月1日起,中國沿海非散裝液貨碼頭的減載靠泊噸位等級定為25萬噸。
這一規定或受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如果巴西淡水河谷公司40萬噸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將得以在減載后靠泊中國港口,中國航運業擔心,作為鐵礦石生產商兼營航運,淡水河谷不但會壟斷礦石價格和供給,還會控制整個海運市場。
淡水河谷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40萬噸級散貨船Valemax,其先后曾經在大連港和青島董家口港停靠Valemax,每一次都引發國內航運業的激烈反對。
大船“放行”?
交通運輸部此次頒布的包括《規定》及其解讀文件。《規定》的適用對象為沿海、非液體散貨、靠泊等級為25萬噸級及以下的碼頭。這一《規定》的重點是超過25萬噸級的船舶可以減載靠泊。經交通運輸部調研,目前發生大量減載或移泊行為的都集中在25萬噸級及以下的碼頭。
航運專家吳明華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依據新規,淡水河谷40萬噸散貨船得以在減載后進港,這其實是放行了。”
依據是《規定》附則中的解釋:減載靠泊,是指依據本規定最大載重量超過碼頭靠泊等級的船舶在未滿載(包括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未滿箱位)情況下靠泊碼頭的活動。
《規定》的生效時間定為2014年7月1日,并取消現有的“一船一議”政策,改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海事管理機構等單位按照相關技術規范,嚴格把關、核定,實行“一次核定、動態管理”。
新規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按照中央關于簡政放權的精神,充分發揮地方管理部門作用;二是考慮到這項工作政策性和技術性都較強,因此將組織核定的權限定為省級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參與具體的工作。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著把具體權限下放到港口和地方,而地方對大船靠泊多持歡迎態度。比如青島港就在新規發布后在官方微博上評論稱,“淡水河谷大船可減載靠泊中國港口”。
博弈已久
淡水河谷早在2007年就啟動了大船計劃,中國船東在該計劃啟動之初就強烈反對。淡水河谷因此也與中國航運業、鋼鐵業、港口業進行了長時間的博弈。
淡水河谷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40萬噸級散貨船Valemax,裝載量一般在30萬噸至35萬噸左右。淡水河谷向中國的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和韓國的大宇造船總共訂造了35艘Valemax,目前已經有30艘Valemax投入運營。
記者了解到,淡水河谷先后在2011年年底和2012年4月在大連港和青島董家口港停靠Valemax,2013年4月又停靠過連云港港口,每一次都引發國內航運業的反對。
中國船東們擔心的問題是,作為鐵礦石生產商兼營航運,淡水河谷企圖通吃產業鏈的上下游,不但會壟斷礦石價格和供給,還會控制整個海運市常由于中國船東的集體抵制,交通運輸部曾對40萬噸級散貨船靠泊中國港口采取過行政性手段。
2013年10月,淡水河谷與山東海運在青島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將4艘40萬噸的大船交付給山東海運聯盟。淡水河谷為它遲遲未能在靠岸的大船找到了“中國碼頭”,作為回報,淡水河谷還與山東海運簽署了一份價值5億美元的鐵礦石運輸合約。
而目前,淡水河谷從巴西運往中國的鐵礦石首先需要在日本、菲律賓等國家中轉,換成較小散貨船后轉運至中國。據悉,淡水河谷也正計劃在馬來西亞建設中轉中心。
尚存爭議
然而對于交通部新規,業內有不同解讀。
作為中國船公司代表,中國船東協會依然堅持一慣的反對意見。中國船東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守國表示,外界對于這個規定的理解有誤,交通部的新規限定是25萬噸級及以下的碼頭,淡水河谷的船隊即便實行減載也不違反中國港口的要求,所以“這個規定跟淡水河谷沒有關系”。
華爾街日報報道亦認為,中國頒布的新規對于巴西礦企淡水河谷組建服務中國市場的超級船隊計劃來說可能是個打擊。只有靠泊等級在25萬噸及以下的碼頭才能進行減載靠泊,意味著中國政府并未放松對Valemax的靠泊禁令。
“現在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弱,船舶大型化一直都是航運業的趨勢,港口和鋼鐵業都出現了有利于Valemax進入中國的聲音。國內很多港口已經將碼頭改造升級為30萬噸級,甚至能夠停靠40萬噸級,如果一概不允許大船停靠,豈不是能力放空?”吳明華指出。
對于交通部的新規是否有利于船隊進港,淡水河谷方面表示“不予置評”。
值得注意的是,最終出臺《規定》與此前《規定》征求意見稿已經有所區別。“2013年8月23日,交通部水運局發出征求《沿海港口碼頭靠泊安全管理辦法》意見的函,當時曾設想靠泊等級為30萬噸以下的碼頭泊位,經過交通運輸部核準,可以停靠不超過靠泊等級的減載船舶。”吳明華告訴記者,最終這一設想并未體現,而是改到25萬噸以下。
交通運輸部方面則表示,隨著船舶大型化發展迅速,我國沿海港口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需要緩解這種狀況。而且當前航運市場低迷,需要發揮碼頭潛力,幫助企業解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