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放權:船企準備好了嗎
2013-12-23 16:18:57 來源:船舶經濟貿易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在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國將力推經濟體制改革,致力于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此,有媒體將其簡潔地概括為“政府放權”。這意味著,今后,企業的資源不再由政府掌控,而是通過市場配置。
對船舶企業來說,政府放權無疑將帶來眾多紅利,如生產經營和投資決策完全自主決定,政府不再進行行政性審批,融資渠道將更加多元等。這由此將進一步釋放企業的能量,讓船舶行業更有活力,擁有更好的產業生態和競爭環境。對此,整個行業樂見其成。
但是,在欣喜之余,船舶行業仍需進行冷思考:目前全球船市回暖的曙光初現,行業前景預期好轉,隨著政府的進一步放權,未來是否會有更多的資本流入船舶行業,帶來更多的新增產能,讓正在轉型升級的中國船舶行業不堪重負?
這樣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畢竟,就在幾年前的船市興旺期,民間熱錢曾大量涌入船舶行業。相信對于絕大多數造船人來說,全國一哄而上搞造船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當時,有關政府部門有所警覺,對新造船項目進行了控制,但仍然無法遏制資本強烈的逐利沖動,不少地方出現了違規上馬的新造船項目。這導致整個行業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不少企業至今仍在困境中艱難求生;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過度投資的負面影響至今沒有消退,讓中國船舶工業由大做強、產業升級之路步履維艱。
這讓人聯想到,在我國多數行業,都存在著“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悖論。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市場將在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一管就死”或將不復存在,但“一放就亂”的現象卻有可能會卷土重來,甚至導致行業產能過剩、企業惡性競爭的噩夢重現。
對此,有經濟學家分析,所有的企業都堅信,自己投資的項目必然有競爭力,定會有利可圖。因此,隨著審批權限的下放,在一些行業和領域,可能的確會出現投資大幅增長的情況。對此,政府只要理順市場的進出機制,市場這一“無形之手”自會發揮其強大的作用,在無利可逐之時,資本和過剩的產能便會自動退出市場,帶來新的供需平衡。
對船舶行業來說,盡管目前全行業依然受到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匱乏的困擾,但終究會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否極泰來,實現轉型升級。然而,一個行業往往會長期存在,一家企業卻可能生命短暫。如果對行業走向、自身實力判斷失誤,有的企業即使能夠迅速“調轉船頭”,也必然會遭受不小的損失,還有企業可能因遭受重創而黯然退出市場,無法全身而退的企業甚至將難逃死亡的命運。這樣的后果對企業來說,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
因此,船舶企業必須對即將到來的深度改革做好一切準備。此次改革不僅僅是對政府的考驗,更是對企業的考驗。企業不僅要有放開手腳、勇往直前的熱情和勇氣,更要有一雙慧眼和清醒的頭腦,不斷提高決策水平,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從而真正掌控自己的前途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