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用鋼研發亟待“搭臺”
2013-10-18 07:46:46 來源:中國石化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幾年,隨著我國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以及國家對提高本土化配套率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作為海工裝備重要配套產品之一的海洋工程裝備用鋼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當前,我國海工平臺用鋼的國產化率已達到90%以上,但部分關鍵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鋼材品種還需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海工裝備業的發展。
在日前中國工程院組織的“海洋工程材料研發及應用發展趨勢研討會”上,多位與會專家指出,我國若要徹底擺脫在關鍵海工用鋼領域的“配角”角色,亟待組建海工用鋼研發應用協同平臺,重點解決海工用高品質特殊鋼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應用兩大問題。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信息部副主任譚乃芬介紹,目前,我國海工總裝企業手持各類海工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不到100座(艘),大約將在3年內交付,每年交付量在30~40座(艘)之間,年均用鋼量僅為60萬~80萬噸。與船舶建造相比,海工產品的絕對用鋼量并不多,但是對鋼材的要求非常高,科研生產難度較大。由于海洋平臺工作環境惡劣、疲勞強度要求高等原因,特殊的超高強度鋼通常在結構中被采用。
從目前來看,我國亟須開發的造船和海工用鋼品種有耐蝕鋼、用于液化天然氣(LNG)船的船用殷瓦鋼、用于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的甚高強度EQ56和EQ70鋼板、47公斤級高強度鋼、牌號為ASEMA517GRQ的高屈服強度合金鋼、化學品船(船型 船廠 買賣)雙相不銹鋼(產品庫 求購 供應)板、鈦合金等。
同時,海工用鋼具有多品種、小批量的特點。比如,普通半潛式服務支持平臺訂貨需7200噸鋼材,但規格數量達到320種,材質數量有11種;普通自升式鉆井平臺訂貨需5650噸鋼材,但規格數量達到128種,材質數量有7種。由于我國海工用鋼生產企業眾多,產業集中度低,這些不同規格、不同材質的鋼材將分布在多家鋼企采購,造成各家鋼企的海工用鋼生產都形不成規模效益,鋼企研發、生產難度較大,積極性不高。
海工裝備產品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船東對海洋平臺自重的要求也非常高,為了減少平臺的自重,海工用鋼一般要求負公差交貨。由于目前大多數鋼鐵企業不能實現負公差交貨,因此我國生產的各類海工平臺普遍比國外產品重100~200噸,這不僅使得我國海工企業在競標時處于劣勢,而且在平臺交付時還將因為超重而面臨高額罰款。
目前,國內只有寶鋼股份(600019)一家企業的負公差能做到0~0.01毫米,其他則在0.03~0.05毫米。同時,由于表面質量不夠穩定,國產鋼板表面出現麻點等問題時有發生,對海工裝備制造生產造成一定影響,尤其在目前海工市場競爭激烈,船東檢驗標準非常高的情況下其影響更為突出。
另據了解,在海工用鋼焊接(產品庫 求購 供應)方面,海工產品大量采用420~690兆帕級別的鋼板,要求配套相應屈服強度的電焊條、二氧化碳藥芯焊絲和埋弧焊焊絲或焊劑。目前,在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的過程中,大部分品種的焊接材料須從韓國、日本及歐洲進口。
針對這些問題,專家建議,我國亟待組建海工用鋼研發應用協同平臺,將海工企業等吸納進來,重點解決海工用國產高品質特殊鋼缺少機會試用的問題,推進海工用高品質特殊鋼的國產化應用。同時,開展海工平臺示范項目,大量應用國產海工高品質特殊鋼材,提高高強度船用鋼(產品庫 求購 供應)材使用比例。推進鋼材減量化,提升鋼材一次利用率,完善鋼材加工配送體系,對海工用鋼減量化、高品質特殊鋼實際應用、焊接工藝、鋼材訂貨加工配送等問題進行專項研究或全面跟蹤研究,逐步解決影響我國海工用鋼發展的主要問題,提升我國海工用鋼的發展水平。
在完善海工用鋼標準規范方面,專家建議,通過構建鋼鐵企業與海工企業相聯合、標準制定優勢互補并及時修訂與有效實施的機制,提高標準的適用性,充分發揮標準對海工用鋼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瞄準國際先進水平,鼓勵產學研用聯合開發新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加快國外先進標準向國內標準的轉化。
專家還認為,根據建設海洋強國的發展戰略,我國要提升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未來必將加快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我國海工企業、鋼鐵企業要積極參與到我國海島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盡早掌握我國周邊海域尤其是南海海域的基礎地理狀況,加快開展適應我國海域環境的海工用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