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的蝴蝶效應
2014-01-09 16:51:15 來源:中國船檢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在金融行業中,應該說國內保險領域受到的影響相對更大一些。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之后,區內國際貿易和貨物吞吐量將大幅增加,這將直接利好船舶險、貨運險的發展。據業內相關人士透露,自貿區成立以后,短時間看,中國最大三家保險公司人保、太保、平安龍頭地位不會發生變化,但從長遠來看,中國保險公司發展航運險業務存在致命缺陷。其一是產品結構較為單一。隨著全球貨主的聚集,對于航運的險種的需求將會更加多樣化,這對一直以來借鑒倫敦航運保險的中國保險公司,提出很大的挑戰。其二,中國保險公司在國內規模很大,但是聲譽與信譽卻不能與國際保險巨頭相提并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保險資質并非能夠獲得世界認可,這就導致國內保險公司出擔保,國外的公司不認。其三,國際網點布局不完善。相比中外險企的保守,一些港口企業正在考慮合作推進航運保險業務,如上海港和寧波港。兩家若行動積極,有望成立中國首家專業性的航運保險公司。
毫無疑問,金融政策的放開給中資企業帶來了新業務機會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挑戰。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資企業也不必悲觀,與本土金融機構相比,外資金融機構最大的優勢在于利率、匯率市場化環境下的融資、投資、交易及風險控制經驗。在自貿區內享受和中資銀行同等的政策待遇,意味著它們能捕捉更多來自中國市場的機會。中資企業在對政策、監管的了解以及客戶群體規模方面,也有著外資企業難以企及的優勢。未來在自貿區里,中外資企業牽手就是一種很好的組合。
增強航運要素集聚效應
事實上,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于上海的集聚效應將有很大拉動作用。
港口方面,《總體方案》中關于航運服務業放開的相關原則,就為上海港集團打造國際航運中心港口帶來了利好。以前我國的港口受航線航班、監管模式、運輸政策等種種因素的限制,一直未能開展中轉集拼業務。國際貨物只能在上海港整箱出口或進口,而不能把上海作為集散點或中轉站,進行二次運輸分配。這使得亞洲地區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基本集中在新加坡、釜山和香港等傳統集裝箱樞紐港。中國自2009年、2012年分別啟動國內、國際中轉集拼業務試點。如今,《總體方案》中關于“推動中轉集拼業務發展,允許中資公司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試外貿進出口集裝箱在國內沿海港口和上海港口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的表述,有了相關政策的開放,也可以著眼更高層面的中轉業務,為打造東北亞的航運中心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因此上海港中轉箱量有望提升。
國內船舶工業也同樣迎來利好。從目前來看,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對于船舶企業來說至少有三方面的好處。第一,上海自貿區外的貨物進入自貿區,可視同出口,船舶企業可以通過與注冊在自貿區的金融租賃公司簽訂船舶出口合同的方式,享受到出口退稅政策。同樣,上海自貿區內的貨物到了自貿區外,如果是用于復出口,相關船舶企業也可以享受進口環節的關稅和增值稅“免抵退”等優惠。第二,我國船舶工業是高度外向型產業,匯率風險一直是船企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特別是近年來人民幣持續升值,給船企帶來了很大的匯率風險。上海自貿區在外匯管制方面將實行比較寬松的政策,船舶企業可借助這一平臺,保留相當的現匯額度,在進行進出口貿易時,盡可能減少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交易,盡量采用同種外幣進、出的交易方式,從而更好地規避人民幣與外匯之間的結算風險。第三,上海自貿區外匯收付將比較便利,船舶企業可以在自貿區注冊成立服務性公司,這樣,在出口船舶的保修費、服務貿易項下的支付等方面,就可以享受到極大的方便。這將有助于船企構建國際化服務網絡,提高國際化服務能力。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同樣給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的發展帶來利好。上海航運交易所內部人士透露,他們一直在關注自貿區關于航運、金融及航運運價衍生品的相關政策,高層也在謀劃進駐自貿區的布局。其實,上海航運交易所在進駐自貿區方面已有許多準備動作,其旗下上海航運運價交易有限公司在自貿區成立后推出了南北線煤炭運力衍生品合同交易,這是全球首個運力交割型航運金融衍生品,該產品基于較強的市場需求,在自貿區成立之際推出,是上海航運金融衍生品打入國際市場的重要一步。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李鋼認為,上海自貿區與國際接軌之后,全世界的客戶都聚集在這,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們研究的領域會延伸很多,原來服務對象和服務面也會擴大很多,原來要到香港、新加坡去做的業務,今后在自貿區就會完成,非常方便。
就在本文收尾之際,記者又從網上獲悉“上海國際仲裁中心”設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仲裁院宣告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法庭、上海市檢察院派駐自貿區檢察室正式掛牌、成立,上海海事大學成立“中國自貿區供應鏈研究院”等令人振奮的消息。由此可以看出,上海自貿區成立帶來的拉動效應之深之廣,可能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對于業界而言,能否在這次改革開放中避開沖擊,并能獲取更多紅利,則是對決策層的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