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拿漁船補貼導致數量激增
2013-12-17 08:43:34 來源:錢江晚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12月11日晚上,溫嶺松門鎮,陳志高開著他的寶馬7系,出現在一家KTV門口。
“別看我們開好車,抽中華煙,其實用的都是銀行的錢。”陳志高開玩笑說。
用銀行貸款的錢,除了過奢侈的生活,就是繼續造船,擴大生產。在這個漁業重鎮,陳志高這樣的漁民并不在少數。
“造船業的泡沫,已經比房地產業還要大。”當地一位漁業研究者說。
一方面是無魚可捕,另一方面卻是大量資本涌入造船業,這個畸形現象背后,是一項原本旨在惠民的政策:柴油補貼。
一年白拿幾十萬補貼,沒人愿意轉產
溫嶺石塘鎮,李光田的船舶介紹所已經開了十來年,他見證了船價的一路飆漲。
“2006年之前,漁船(船型 船廠 買賣)的指標很少有人來買,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價格。”李光田說,變化發生在2006年,陸續有人來咨詢,“一艘漁船每千瓦的指標價格到了800元左右。”
這一年,農業部出臺了柴油補助政策:符合標準的漁船每年可得到少則40萬、多則70萬元的補貼。
數據顯示:今年我省共獲得2012年漁業油價補助資金44.3868億元,以一條常見的400多千瓦馬力的漁船為例,就可獲得補貼七八十萬元。
這項旨在增加漁民收入的政策,大大刺激了漁船數量和馬力的激增。
“本來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是沒有想到,實施中會出現這么多問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漁業專家說。
首先,愿意轉產的漁民和漁船銳減。其實,從2002年開始,農業部就在實施“減船轉產”政策,目標是5年內減船3萬艘,約30萬漁民實現轉產轉業。
“‘減船轉產’可以減輕捕撈力量,本來做的好好的,但是柴油補貼一出來,我們的工作就做不下去了。”溫嶺海洋漁業局一名官員告訴記者,“這么多錢啊,不拿白不拿,誰還愿意賣船去轉產啊。”
短短7年,馬力指標翻了20倍
柴油補貼還極大地刺激了漁船的馬力指標價格,“水漲船高”。
用了好多年的舊船,價格不跌,反而不斷上漲。“這給人很大的錯覺,認為漁船只漲不跌。”上述專家表示,“不過,現在的形勢下,這個價格應該是到了頂點了。”
另一方面,高昂的指標價格,抬高了這個行業的門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造“三無船”,捕撈能力激增,資本大量涌入。
漁民陳志高說,造船的資金主要來自銀行和民間集資。
“這幾年來,銀行也是看好這個行業的,所以貸款很容易。”他說,銀行業對造船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很多兄弟買寶馬的錢也是銀行的。”
“一旦斷奶,這條鏈就完了”
東海區漁業資源、環境專家委員會專家仲霞銘研究員對記者坦言,現在,漁業經濟主要靠國家的柴油補貼政策,維持著基本的穩定。
“已經斷不了‘奶’了,一旦斷了,這條鏈就完了。”仲霞銘說。
除了在減船轉產上的負面作用,目前的柴油補貼政策,也難以帶動漁業轉型。
以節能環保的海釣船為例,在各種捕撈作業中,釣業在發放燃油補貼時系數較低,僅為0.328。
在采訪中,溫嶺漁民杜子高告訴記者,他也很想轉型發展釣船,但是柴油補貼政策的不公平,讓他遲遲下不了決心, “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能夠讓我們漁民們賺到錢,我們自己就會去改海釣了。”
今年造了5艘海釣船的漁民王康華說,政府應該加強政策的引導,“如果在柴油補貼上能提高系數,我們明年還會造。”
臺州漁業部門一名官員則建議,將柴油補貼進行二次分配,使其配置更加合理。
“能不能從柴油補貼當中切出一塊起來,用于漁民的養老保險,社會保障,或者改善漁區的基礎設施,這樣漁民都能享受,對于漁民從事別的生產,休閑漁業,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