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解讀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2013-08-22 08:07:26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半個月時間,兩提中國船舶工業。8月20日下午,繼國務院發布了《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下稱“《方案》”)之后,國家發改委又對該《方案》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當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下,《方案》能遏制產能過剩,促進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也是提升‘中國制造’,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實踐。”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有關負責人稱贊說。
相關專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船舶工業當前最大的任務是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朝利潤更好、附加值更高的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裝備等方向發展。
當前形勢嚴峻
2011年開始,中國船舶工業就從高速發展的光環中逐漸褪色。今年年初,《國際金融報》記者曾在舟山和靖江與一些造船企業有過交流,“業績肯定在下滑”、“接不到新訂單”、“員工放假”等成了他們說得最多的話。
就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看,中國船舶工業的情況也沒有明顯好轉。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6月,在行業盈利狀況方面,80家行業主要企業(包括船舶制造、配套、修理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3億元,同比下降了18.5%;利潤總額35.8億元,同比下降53.6%。
“受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當前中國船舶工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上述負責人稱,從世界船舶工業發展的趨勢看,全球經濟復蘇艱難,運力過剩和造船產能過剩的矛盾并存,且世界船舶工業進入到了新一輪的深刻調整期,圍繞技術、產品、市場的全方位競爭日趨激烈。
“從中國船舶工業發展形勢看,中國船舶工業出口船比例高,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大,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手持訂單持續減少,行業普遍開工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產業發展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國家發改委稱,同時,“多年粗放式發展積累的創新能力不強、高端產品薄弱、配套發展滯后、產業集中度不高等結構性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不過,官方仍強調,中國船舶工業“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發展機遇期”。
“要抓住機遇,主動融入世界船舶工業深刻調整的大趨勢。”國家發改委稱,“發揮比較優勢,深入推進結構調整,著力改善產品結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等。”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事實上,“危”中有“機”的現狀也是國務院出臺上述《方案》的重要原因。《方案》此前確定,未來3年有七大重點任務,包括加快科技創新、提高關鍵配套設備和材料制造水平、調整優化船舶產業生產力布局、加快高端產品發展、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等。
在專家看來,就當前看,中國船舶最大的一個任務就是避免落后產能的再上馬,這就意味著,地方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要對這些產能“動真格”。
國家發改委昨日給出了更細化的答案——其強調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控制新增產能,優化產能結構。充分利用骨干企業現有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裝備基礎設施能力,堅決遏制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此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中國船舶工業一方面要淘汰落后,另一方面更要“加快轉型升級”。“具體來看,競爭力不夠強的企業或被淘汰、或被兼并、或被收購,一系列舉措完成之后,才能使造船企業的質量更好更強。同時,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積累,尤其要加強‘發動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核心企業的培養工作。”
國家發改委則介紹,將會開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關鍵技術攻關,培育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同時,重點依托國內市場需求,推進關鍵船用配套設備、海洋工程裝備專用系統和設備及特種材料的制造,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不過,有機構認為,上述《方案》長期看對處于低谷的中國船舶工業是利好,但利好程度到底有大,還要看設置的相關門檻。同時,市場更期待《方案》能更細化,進一步為企業指明方向。
對此,國家發改委稱,“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盡快制訂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和具體落實方案,切實做好指導和服務工作,確保按時完成《方案》的各項任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