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運市場經濟收益仍有望增長
2013-09-17 08:31:41 來源:國際船舶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全球大型船公司不斷下單訂造超大型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而Alphaliner則認為這一舉動將使集運市場持續復蘇的時間至少推遲兩年。這也給班輪公司提出了問題,應該如何應付建造這些大船帶來的巨額債務;另外,超大型集裝箱船的建造也會對現有運力造成影響,如何處理現有船隊也成為了一大問題。班輪公司仍可以為船舶獲得融資,而很多公司也在低價出售旗下附屬資產以減少虧損、償還債務。
這一輪訂購熱潮意味著馬士基在大型集裝箱船方面的先動優勢將迅速被其競爭者覆蓋,而市場上運力過剩的局面也將惡化。盡管目前難以預測集運市場最終的經濟收益,但仍有兩個理由支撐經濟收益增加。
其一,目前全球集運量持續增長,盡管幅度不大,但步伐卻十分穩健。根據德魯里預計,未來集運量有望增加5%,而Container Trade Statistics的數據則顯示7月運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亞洲向海外市場以及亞洲內部的出口總額十分可觀,而亞洲進口量仍在不斷收縮。其二,集裝箱碼頭的運營仍然可以盈利,現金流量也有望增長。事實上,盡管運費率過低會對經營業績產生負面影響,但也能有助于刺激附加業務及碼頭的生產量。
一些船公司已經開始把集裝箱碼頭及其他一些非核心資產作為負擔總體融資的資金來源。美中不足的是,一些獨立石油公司正逐漸控制碼頭業務,進入市場競爭。另外,為大型集裝箱船服務的現代化碼頭也變得成本高昂,而大型集裝箱船的增加也會加大碼頭的整體風險。
這意味著集運業的策略將變成,把船舶經營作為吸引客戶的虧本買賣。就好像李維·斯特勞斯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熱中的做法,當時他放棄淘金轉而靠出售牛仔褲獲利。盡管目前集運業采用的方案看起來和李維·斯特勞斯當時的選擇很像,但卻遠比放棄淘金這一做法風險更加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