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理念應貫穿船舶全壽命周期
2012-10-21 16:28:00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目前,船舶設計、建造與后期的維修是割裂的,這給使用方后續的維修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對此,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修船學委會維修理論學組常務副組長、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金家善表示,設計、建造單位在產品設計和建造階段就應有意識地將維修因素考慮進去。
近年來,隨著中國船舶工業的迅猛發展和對國外先進理念的緊密追蹤,國內船舶維修理論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諸如全壽命周期的船舶維修、軍民一體化維修等理念陸續被提出并受到業界關注。與此同時,圍繞船舶及設備維修的新技術、新工具和軟件(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層出不窮,推動了我國船舶維修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近日,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修船學委會維修理論學組在西安召開第十七次學術會議,維修理論學組常務副組長、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金家善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了國內船舶維修理論研究的現狀,提出設計、建造單位在產品設計和建造階段就應有意識地將維修因素考慮進去,以方便使用方的后續維修工作。
設計階段就要關注維修
國內船舶維修理論的研究源于使用方對船舶使用成本的關注。談到維修理論所研究的內容,金家善認為主要包括3個層面,首先是運用統計或監測(產品庫 求購 供應)診斷的辦法,掌握船舶及設備的可靠性規律,如某臺機器可以運行幾年,之后需要對其進行哪些方面的維修,這是船舶維修最核心的問題;其次是根據所掌握的可靠性規律確定維修需求,明確是采取預防性維修還是故障后維修,例如,當一臺機器在船舶運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時,就需對其進行預防性修理;最后是進行維修決策,不同的裝備需要不同的維修方案、修理條件和方法。“作為船舶使用方,航運公司和軍隊都非常重視維修理論的研究和相關技術的發展。民船和軍船雖然在使用需求、狀態要求、故障后果等方面存在區別,但每艘船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都會出現設備磨損、船體污染、管路腐蝕等問題,因此,關于何時修理、每個階段需實施哪些修理工程等的研究成果都是通用的。”金家善如是說。
同時,隨著維修理念的推陳出新,設備壽命周期費用管理理論近年來受到業內關注。相關研究表明,船舶及設備使用階段的成本在其全壽命周期費用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設計階段的決策對于使用階段的成本影響很大。對此,金家善表示,設計人員在進行船舶及設備的設計時就應理清這些產品在使用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維修時應具備怎樣的配套保障條件,如果這些內容能夠明確,當產品出現故障后使用方就可以馬上展開修理,這就是基于全壽命周期的船舶維修理念。金家善指出,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完善,早期的設計、建造與后期的維修是割裂的,突出表現在,船舶交付時船廠所提交的維修保養手冊更多是說明船上設備的性能,而在維修保養方面著墨較少,對于設備的使用強度、何時需要進廠維修等問題更是沒有涉及,這給使用方后續的維修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
金家善建議,船舶及設備的設計、制造單位在交付產品時應盡量提交給用戶一份全面的維護保養手冊,其中應包含如何檢查設備狀態,常見故障零部件拆換步驟,易損壞零部件的尺寸、材料、參數、加工制造工藝,設備大修的圖紙,修理技術標為以及復雜設備的故障診斷等方面的內容。“近年來,軍隊相關部門制定了預防性維修大綱、修理技術標為、調試細則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工業部門按照規定提交維修技術資料,但效果并不明顯,研究院所和企業所編制的維修資料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國有大型企業往往也忽略了這些細節問題,所提交的維修手冊對設備后續修理的指導性不強。”金家善說。
技術推廣急需跟上步伐
得益于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傳感技術的發展,船舶維修領域出現了大量新的技術以及基于這些技術的產品,有利于實時了解船上設備的運行狀態。據金家善介紹,對于使用方而言,需要知道設備是否損壞、壞在哪里以及維修的工藝步驟等,圍繞這一過程就出現了設備監測診斷技術、快速拆卸技術、零部件表面性能恢復技術,市場上也涌現出大量的新產品。不過,有些新技術還不成熟,在應用中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一些監測診斷產品雖然可以判斷出設備是否出現異常,但不能為確計算出何時應該對其進行維修。“測算出異常不是最終目的,使用方更想知道船舶能否再‘跑’一個航次。業內人士一直都在研究這個問題,但目前還沒有一臺儀器能明確檢測出設備損壞的時間,往往診斷出異常時船舶已經開始新的航程了。”金家善還指出,新技術、新產品的成本一般較高,能否推廣取決于其能否產生經濟效益。只有受益面廣了,價格降下來,新產品才能得到推廣。
2010年5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修造船產業也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在某些領域嘗試開展再制造,這無疑成為航運公司、修船企業降低成本、應對危機的良策。對此,金家善表示,船舶工業開展再制造是可行的,目前許多新的技術就是用來恢復受損的零部件,但業界還無法將這些技術集中起來應用。需要指出的是,再制造對修船企業提出了較高要求。要實現零部件的再制造就必須具備一條再制造生產線,而船上的零件尺寸、規格不一,很難實現統一的生產,因此目前來看再制造的效果并不明顯,修船企業大多還是采取備件更換和修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