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再發力
2014-01-08 08:29:57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013年,上海抓住自貿試驗區建設重要機遇,積極探索航運服務業進一步開放、航運發展制度創新,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今年,上海將進一步完善航運服務體系功能,探索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交易業務和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創新,推動浦東機場貨郵中轉業務規模化發展;推進融資租賃業務發展,探索建立租賃物權登記平臺,提升產業服務“軟環境”,并推進建設上海船員評估示范中心等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功能性平臺和機構,逐步提升資源配置能力。
此外,上海還將進一步優化調整航運集疏運結構,發展長三角內河水運;加快實施浦東機場第四、第五跑道建設、兩場設施改造及虹橋東片區綜合改造,提高航空綜合保障服務能力。
物流服務能力提升——
機場旅客吞吐量超8000萬人次
在水運方面,隨著洋山深水港主航道正式實施雙向通航、洋山保稅港區完成擴區建設和封關預驗收等新舉措的實施,上海的海港集疏運系統日趨完善。2013年,上海港預計完成貨物吞吐量7.68億噸,同比增長4.3%;集裝箱吞吐量完成3360萬標準箱,增長3.3%。
在航空方面,2013年,上航獲批與東航共享在浦東T1的通程聯運項目,浦東機場成為國內“通程航班”航點最多、運輸量最大的樞紐,國際航線客運量同比增速達10.2%,旅客中轉率達9.5%,同比增長21%;DHL北亞樞紐獲準啟動國際快件集拼中轉業務,填補了我國在此業務領域的空白。數據顯示,2013年,上海機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萬人次,預計同比增長5.2%;貨郵吞吐量預計335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浦東機場貨郵吞吐量有望連續第六年保持全球機場第三。
航運服務功能完善——
各類航運機構加快布局
隨著自貿區建設的啟動,各類航運機構加快布局上海的步伐。2013年,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上海中心、波羅的海航交所上海辦事處相繼落戶上海浦東;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上海海損理算中心、亞洲船級社協會中韓聯合秘書處也明確即將落戶上海;2013年,上海航交所二手船舶成交量為198艘,交易總額13.2億元。
上海著力打造航運服務“軟實力”,讓各類功能性機構充分發揮作用。其中,中國航運數據庫二期開發已經完成,錄入數據100萬余條;航運運價指數體系得到不斷完善,上海航運交易所正式發布進口干散貨、油輪運價指數,開始形成強有力的話語權。此外,上海的航運金融服務功能也在完善之中,陽光、永安財險公司分別在滬設立航運保險運營中心,至此國內已有5家知名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專業航運保險機構。
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
航運中心建設迎來新契機
目前,交通運輸部同意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范圍內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并允許自貿區內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企業,將有利于航運及相關服務業在上海的集聚;啟運港退稅試點擴圍也納入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目前正在加快研究擴圍方案,爭取利用好黃金水道資源,更為有效地提高上海港輻射服務能力;在口岸部門的支持下,上海浦東機場國際中轉最短貨物銜接時間縮短至6小時以內,DHL北亞樞紐快件國際拼箱中轉業務正式啟動試點……一系列體制機制的創新,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后續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戰略構想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要“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新飛躍”。此后,伴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大潮,上海提出了在距離上海最近的浙江舟山海域洋山島建設深水港區的戰略構想。
1996年1月,國務院正式對外宣布,要建設以上海為中心、以蘇浙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
2001年國務院批準上海未來20年發展城市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自此上海高揚起建設“四個中心”的大旗。
2009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策出臺,標志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上海實現新的跨越發展鋪就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