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廠“偷走”新加坡海工訂單
2013-10-09 08:25:34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不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北海水域、拉丁美洲大陸附近的幽深海溝、還是常受颶風襲擊的墨西哥灣,一場向全球石油和天然氣鉆探商提供海上作業所需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的競賽現已拉開序幕。
多年以來,來自亞洲城市國家新加坡的兩家公司——吉寶集團(Keppel)以及勝科海事(Sembcorp Marine)——主導著這類大型設備的供應市場。
在用于較淺水域鉆探的所謂自升式鉆井船(船型 船廠 買賣)領域,這兩家公司在全球合計占有70%的市場份額。吉寶與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上周五簽署了一項協議,將在墨西哥修建并經營一家生產自升式鉆井船的船塢。
吉寶與勝科海事還是半潛式鉆井平臺的主要供應商,這種平臺的用途是深海鉆探。
但新加坡如今首次開始開始感受到競爭的熱度,競爭來自中國以及韓國的新興對手。中韓兩國正在努力從墨西哥灣、巴西近海以及非洲西部的鉆探熱潮中分一杯羹,并已開始自主生產自升式鉆井船以及其他設備。
在截至9月份的三個月中,中國船廠拿到了8艘自升式鉆井船的訂單,而新加坡企業僅拿到了3艘的訂單——這是中國首次在訂單數量上超過競爭對手。
研究機構Religare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國船廠所獲自升式鉆井船訂單已占到全球訂單總量的45%,而按合同金額計算,中國所獲訂單金額已占到全球訂單總金額的32%。
韓國船廠同樣也在奮力開拓市場,大宇造船和船舶工程公司(Daewoo Shipbuilding & Marine Engineering)宣布,該公司獲得了自1983年以來的首個自升式鉆井船訂單。
Religare的分析師文森特•費爾南多(Vincent Fernando)表示:“有證據表明,在旗艦產品自升式鉆井船領域,新加坡的船廠面臨來自中國以及韓國船廠的競爭,這種競爭日益白熱化。”
他指出,中國造船企業上海外高橋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有限公司(Shanghai Waigaoqiao)近期獲得了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Total)一份為期三年的合約,將為道達爾在北海的一塊油田提供服務。
競爭可能對兩家新加坡企業——吉寶集團和勝科海事——造成極大影響。兩家公司都是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以海事相關業務為主要利潤來源。
麥格理(Macquarie)指出,在巴西、墨西哥以及非洲的“黃金三角”海域開發1000座深水井,大約需要6500億美元資本支出。該機構預計,這將繼續推動這場始于2011年的鉆井平臺建造熱潮,預計這場熱潮還將持續3至5年。
麥格理還指出,自升式鉆井船的訂單數量還將繼續增長,因為目前正在使用中的自升式鉆井船大多都已陳舊或過時、建造于截至1985年的十年造船熱潮。
分析師們認為,自升式鉆井船正是新加坡面臨挑戰最嚴峻的領域。中國的造船廠一直向買方提供廉價貸款、以及優厚的付款條件。比如說,中國造船廠僅要求買方支付5%的首付,而新加坡造船廠通常要求20%的首付。
但相對于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新加坡造船廠仍然具有一些優勢。
吉寶岸外與海事公司(Keppel Offshore & Marine)的首席運營官周耀源(Chow Yew Yuen)表示,鉆探商的勘探工作有嚴格的時間表,因此必須確定鉆探設備的交付時間,并愿意向老牌造船廠支付溢價,以確保買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鉆探設備。
相比之下,中國造船廠慷慨提供的貸款以及優厚付款條件容易引來投機者——這是鉆探行業的一大特色——這些投機者隨后將把鉆探設備“倒”給其他買方。
周耀源表示:“我們無法提供同樣優厚的付款條件,因此我們必須把精力集中在提高產品的可靠性以及改進設計上。“
分析師們還認為,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國造船廠將不可避免地遭到市場淘汰。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總部位于新加坡的海事服務公司SwissCo Holdings,近期取消了從中國造船企業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Rongsheng)采購兩艘自升式鉆井船的合同。熔盛重工目前經營困難。
關鍵的一點是,中國的造船廠也沒有吉寶和勝科海事那樣的跨國經營經驗。吉寶和勝科海事多年以來一直在海外經營船塢(例如吉寶即將與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在墨西哥合作修建船塢),這拉近了它們與巴西、里海(Caspian Sea)等關鍵市場上終端客戶的距離。
聯昌國際銀行(CIMB)分析師Lim Siew Khee指出:“我們認為,人們對中國船廠‘偷走’新加坡企業鉆井設備訂單的擔憂有些過頭了。”
雖然韓國在鉆井船市場對新加坡構成了巨大威脅,但周耀源指出,吉寶“并不打算”在“低端市場”就用于油井勘探初始階段的船只,與韓國展開競爭。
但分析師表示,中國造船廠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以及可靠性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費爾南多指出,大連船舶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集團(Dalian Shipyard)以及南通中遠船務(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工程集團(Cosco Nantong)就屬于“不僅限于建造低端船只”的企業。
周耀源表示,此外,上月在紐約參加由巴克萊(Barclays)組織的一個能源會議時,他注意到,與會海上鉆探商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一些鉆探商開始討論向中國船廠下訂單的可能性。
在被問到新加坡船廠還可以高枕無憂多長時間時,周耀源說:“我認為,事實上他們可能還有三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