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下的重慶造船業
2013-09-03 08:14:56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中小船企空間或更小
在重慶涪陵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造船廠老板看來,當地政府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對改善中小船企的生存環境很難發揮作用,未來這部分群體的生存空間還將進一步被壓縮。
事實上,在重慶已出臺政策的框架中,已經有支持船舶企業兼并重組的表述。何喜云也坦承,“客觀上講,抓大放小是主流,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現在大家都在熬,拼的就是資金實力”。
上述涪陵造船廠老板還表示,目前涪陵十多家中小型造船廠基本都處于停工狀態;還在接單的船企都是做虧單,資金鏈非常緊張。
而據何喜云介紹,目前撐著做虧單的中小船企大多是2007年后成立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07年,全世界成交2.8億噸船舶,這一成績刺激了中日韓幾個國家的造船能力。尤其是在中國,央企、民營企業都大量進入,造船企業數量由此劇增。
“當時不少進入的船企都是通過銀行貸款來建設船廠基地,除了日常經營開支外,這些船企目前還面臨著還貸的壓力。”黃安鈿介紹,比如一艘船的總價款是1000萬元,首付的300萬元能暫時緩解貸款難題,如果不接虧單,企業就只能破產。
但對于上述中小船企而言,接大量虧損訂單也難以持續。
據了解,根據以往的行情,建造一艘船會有5個20%的節點,即每建造20%時,船東便會通過銀行撥付船廠20%的船款;而目前大多數船東都只會付30%的款項,剩余70%則由船廠直接向銀行貸款墊資,直到交船再另行支付;而國內銀行貸款(6個月~1年)利率就達6%,高于造船業目前不到5%的凈利潤,資金窟窿只會越填越大。
“事實上,現在拿著訂單在銀行能拿到貸款的中小船企同以前相比有大幅減少。”黃安鈿表示,受民間融資成本高企及銀行緊縮信貸政策影響,不少船企都會被銀行拒之門外。重慶某銀行信貸科人士也直言,造船業產能嚴重過剩,對銀行來說風險較大,貸款時對企業的審核也特別嚴格。
“政府的扶持政策包括鼓勵技術創新、兼并重組,這都是為有資金實力的大型船企量身打造的。”上述涪陵船企人士認為,隨著信貸融資等政策向大型船企傾斜,未來大型船企將愈來愈強,進一步蠶食他們的生存空間。
在何喜云看來,造船業當前低迷狀態的癥結在于產能過剩,而要割除這一毒瘤,抓大放小是必經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升級”。
現在,不少中小船企還在等待,但或許只有再來一個2007年那樣的“牛市”,才能將他們拉出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