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助力打造“海洋強國夢”
2013-12-23 08:14:40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改革發展新景象
一所研究型大學如何將科研潛能釋放,助力海洋開發、加速強國建設?
“船海名校”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實踐中這樣回答—
緊抓協同創新這一科技創新模式的“升級版”,明確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定位,即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領域原始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將其貫穿學校建設始終。
近5年,該校累計承擔國家省市科研項目2600余項、高水平協同創新腳步延至全國20余省份,連續7年以逾95%高就業率穩居黑龍江高校榜首……
在這所以“三海一核”(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工程、核能應用)為特色的校園里,師生將“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作為使命擔當,成為“海洋強國夢”的守望者和踐行者。
12月11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劉志剛帶隊赴大連,與國內規模最大、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船舶總裝廠大連船舶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集團,就深化協同創新交換意見,從多層面建立對接機制,推進我國海洋工程行業轉型升級。
“哈工程緊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將推進協同創新的過程融入研究型大學建設過程,從科技創新、構建平臺、人才培養等方面驅動海洋強國建設,走出一條協同融合、致力創新、利國興校之路。”劉志剛說。
為科技創新提供“源頭活水”
“十二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新能源集成應用工程等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哈工程激揚潮頭,依托基礎研究和辦學優勢,通過協同創新,為該領域科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今年5月,我國首座漂浮式立軸潮流能示范電站“海能-”號百千瓦級潮流能電站在浙江成功運行,標志著我國潮流能發電技術向產業化邁出堅實一步。該電站采用哈工程自主研發的總容量為300kW的雙機組潮流能發電裝置和漂浮式立軸水輪機潮流能發電技術,發電容量目前國際最大。
產業化突破的背后,是哈工程同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哈電集團發電設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5家單位,潛心5年攻關的成果。項目帶頭人、哈工程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工程學院教授張亮說:“我們的優勢在于基礎研究,如何依托基礎研究釋放科研潛能,并產生更多集成創新成果是重頭戲。”
哈工程調集海洋工程等多個領域的6個學院近50名教師參與項目基礎研發、關鍵技術和總體設計攻關,先后突破漂浮式潮流能發電系統集成設計、高性能立軸可變角水輪機等多項關鍵技術,使電站在海上自動運行成為可能。“各單位在碰撞中產生好點子,協同創新使高校研究同企業需要真正結合起來,并開花結果。”張亮說。
從我國在動力定位系統領域實現“零突破”,到為我國第一艘航母在科研成果、設備產品作出的貢獻……近5年,哈工程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等一大批科研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00多項,申請專利超千件。這些碩果都是學校在協同創新中,發揮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優勢,為科技創新提供的“源頭活水”澆灌而成。
為產學研用打造“鐵打營盤”
今年5月,《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宣言》在哈工程簽署。這份首屆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會議的聯合聲明,得到了國際上近百名船海領域專家的關注。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長黃平濤說:“海洋工程領域的新技術并非一蹴而就,必須建立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機制,哈工程搭建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平臺。”
2012年,由哈工程牽頭,聯合大連理工、中國船舶(600150,股吧)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軍裝備研究院等國內船海領域最高水平的11家企業和高校院所成立深海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全力支撐國家在船海領域的科學發展和行業的轉型升級,為產學研用打造“鐵打的營盤”。
“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家提出“加快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統籌開展第三代核電站建設”的發展規劃。
ACP1000非能動安全殼熱量導出(PCS)系統是我國第三代核電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作為我國核科學研究重要基地,哈工程與中核集團攜手承接了這項開發難度大、創新性強且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2012年11月,按照實際參數建造的近30米的工程模化實驗臺架在校落成,規模、參數均達國際先進水平。“作為實驗基地,這個實驗臺架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主持項目的核學院孫中寧教授說。
一面是同大院所、大企業建立的“深海工程與高技術船舶”“核電安全與仿真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一面是學校建立的科研基地和實驗平臺。哈工程盤活科技資源這盤棋、打好協同創新這張牌,破除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體制壁壘,形成協同創新的“鐵打營盤”。
為創新人才培養“淬火升級”
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如何培養高素質人才,保證創新可持續,顯得尤為關鍵。
今年7月,核學院學生王吉浦本科畢業,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繼續深造。他曾參研“ACP1000非能動安全殼熱量導出系統”項目。“通過參研前沿項目,我實現了學用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后勁無窮。”
截至目前,哈工程已與全國20余省份近350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20余家軍工企業展開合作,累計共建國家級工程實踐中心7個、碩士博士學位點19個、省級研究生培養創新示范基地5個,以企業實際需求為依托,把課堂搬到生產一線,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同樣得到歷練的還有活躍在教學一線的年輕教師。剛剛入選國內頂尖青年人才支持計劃的張阿漫教授曾感慨:“如果沒有工程應用項目,基礎研究可能"打哪指哪",缺少目標和動力。通過協同創新,青年教師的研究課題"指哪打哪",有效解決基礎理論與應用需求之間兩張皮的問題。”
目前中國船舶工業系統140余家單位中,40%的技術領軍人才和管理骨干出自哈工程,5.6%的國防工業系統總指揮、總工程師來自這里……這既是學校對國防科技工業高層次人才迫切需求的給力支持,也是協同創新為人才培養“淬火升級”結下的累累碩果。
今年8月,哈工程召開科技發展暨協同創新院士咨詢會,邀請15位院士為學校發展“把脈”“探路”。哈工程黨委書記谷煥民說:“學校充分利用科技資源優勢,創建面向國家需求、重大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模式,這是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關鍵步伐,更是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必然戰略選擇。”
協同創新的路子在這里越走越寬,步子越邁越穩。哈工程正以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契機,搶抓建設“海洋強國”重大機遇,將散為“滿天星”的人才、技術、創意等創新要素,匯聚成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照亮了通往“海洋強國”之路的漫漫征程。